用科技照亮敦煌的未來千年
原(yuan)標(biao)題(ti):有這樣(yang)一(yi)群人,在(zai)大漠深處癡(chi)心堅守,為人類文(wen)化遺產保(bao)護貢(gong)獻“敦煌經驗”——(引(yin)題(ti))
用科技照亮(liang)敦煌(huang)的未來千年(主題)
工(gong)人日報-中工(gong)網(wang)記者 康勁(jing) 通訊員 張云文
《漢書》里(li)記載(zai),“敦(dun),大也(ye)。煌(huang),盛也(ye)。”跨越千年,敦(dun)煌(huang)莫高窟以其無與倫(lun)比的壁畫和彩(cai)塑,不負“盛大輝煌(huang)”的歷史盛名。
但如果說(shuo),現在(zai)的(de)敦(dun)煌,也是(shi)一座“科(ke)技(ji)的(de)殿(dian)堂”,人(ren)們或(huo)許會感(gan)到疑惑。
今年(nian)1月,“國家(jia)工(gong)程師(shi)獎”表(biao)彰大(da)(da)會在人民大(da)(da)會堂舉行,敦煌研究院文物(wu)保護(hu)團隊(dui)登上領獎臺,成為榮獲首屆“國家(jia)卓越工(gong)程師(shi)團隊(dui)”稱(cheng)號的50個團隊(dui)之(zhi)一。
他們讓世(shi)人看到,在人類文化(hua)遺(yi)產(chan)保(bao)護的背(bei)后,中(zhong)國有一支站(zhan)在世(shi)界(jie)前沿(yan)的科(ke)技力量。80年來,常書鴻(hong)、段(duan)文杰、樊錦詩(shi)、孫儒僩、李(li)最雄(xiong)、李(li)云鶴、王旭東、蘇(su)伯民(min)等(deng)一代代莫高窟(ku)人堅守大(da)漠,為人類文化(hua)遺(yi)產(chan)保(bao)護貢獻“敦煌經驗(yan)”。

敦煌研(yan)究院文物保護團隊正(zheng)在做數據采(cai)集。受訪者供圖
在(zai)神秘(mi)洞窟“寫”化學方程(cheng)
“一個化學專業的(de)(de)理科(ke)生,去洞窟里能做(zuo)什么呢?”1992年,蘭州大學化學系畢業的(de)(de)蘇伯民,正在(zai)甘肅地(di)礦局從事地(di)礦分(fen)析工作,剛剛在(zai)專業上(shang)嶄露頭(tou)角,就接到(dao)調令——他被“挖”到(dao)了(le)敦煌研究院。
這(zhe)里的(de)每一尊彩塑(su)、每一面(mian)壁(bi)畫,都有說不完的(de)歷史和故事(shi)。年輕的(de)蘇伯民被深(shen)深(shen)震(zhen)撼。
敦(dun)煌莫高窟(ku)共有(you)735個洞窟(ku)、4.5萬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尊彩塑,是世(shi)界現存(cun)時間最(zui)長、保存(cun)最(zui)完(wan)整(zheng)、規模最(zui)宏(hong)大(da)的石窟(ku)藝術群。
獨(du)占多項(xiang)世界之最,也面臨諸多世界級(ji)難題,酥(su)堿就是(shi)其一。這是(shi)一種(zhong)讓精美壁畫(hua)在時間(jian)長河里(li),一點點化(hua)為粉末(mo)的“絕癥”。
在(zai)修復第85窟的過(guo)程中,蘇伯民和(he)同(tong)事們一起嘗試(shi)了81種(zhong)配方、歷(li)時7年,終于(yu)找到(dao)了既能(neng)脫鹽又能(neng)保持壁(bi)畫原貌的方法(fa),成為(wei)人類壁(bi)畫保護(hu)的經(jing)典案例(li)。
2006年(nian)5月,第九(jiu)屆(jie)中國青年(nian)科技(ji)獎揭曉,蘇(su)伯(bo)民(min)作為全國文博系統唯一的青年(nian)科技(ji)工作者(zhe)登上領獎臺(tai)。
那段(duan)時間,蘇伯民主持(chi)和(he)參加了10多項(xiang)壁(bi)畫研(yan)究項(xiang)目(mu)和(he)壁(bi)畫保(bao)護(hu)工程,其中“用PS滲(shen)透加固土建筑的(de)研(yan)究”等項(xiang)目(mu),對文物(wu)保(bao)護(hu)事業產生了重要影(ying)響。
經過30多年的探索,敦煌(huang)研究院會聚了化學、物(wu)理、生物(wu)、環境等學科(ke)的文物(wu)保護科(ke)技人才(cai),擁有全國最大(da)的文物(wu)保護科(ke)研團隊,在(zai)神秘洞窟里(li)“寫(xie)”化學方(fang)程式的蘇(su)伯(bo)民也已成為敦煌(huang)研究院院長(chang)。
近年來(lai),這支團隊不僅先后(hou)攻克古代壁畫起甲回貼、酥堿脫鹽、空鼓(gu)灌漿等修復難(nan)題和干旱環境土遺址結構失穩(wen)、表(biao)層(ceng)劣化加固等“瓶頸”制約,也推(tui)動中國(guo)的(de)石窟(ku)保護技(ji)術邁入世界(jie)前(qian)沿。
藏在壁畫里的(de)科學功(gong)力(li)
“進入(ru)洞(dong)窟(ku)后,不僅一(yi)(yi)舉一(yi)(yi)動會(hui)(hui)被攝像頭記錄(lu),甚至呼吸都(dou)會(hui)(hui)被嚴(yan)格監測……”在敦煌,導游(you)的(de)一(yi)(yi)句提醒,讓游(you)客們不禁肅然靜息。
這(zhe)絕不是危(wei)言聳聽,其背后包含著敦煌研究院(yuan)文物(wu)保(bao)護團(tuan)隊在洞窟監測(ce)、環境模擬和防治(zhi)文物(wu)蟲害(hai)、鳥害(hai)、微生物(wu)病害(hai)等方面的深厚科學功(gong)力。
“現在(zai),莫高(gao)窟(ku)(ku)(ku)的(de)游(you)客(ke)承載量,正常票(piao)不(bu)能(neng)超過(guo)6000張,旺季時應急票(piao)不(bu)能(neng)超過(guo)1.2萬張,這個用于決策的(de)數據依據,就是通過(guo)對洞窟(ku)(ku)(ku)內微環(huan)境變化的(de)監(jian)測(ce),結合(he)游(you)客(ke)參觀路線設置等因(yin)素綜(zong)合(he)分析(xi)得出(chu)的(de)。”王小偉是敦(dun)煌研究院石(shi)窟(ku)(ku)(ku)監(jian)測(ce)中心主(zhu)任,他帶(dai)領的(de)26人團隊不(bu)僅負責莫高(gao)窟(ku)(ku)(ku)的(de)監(jian)測(ce),還在(zai)2023年底完成了(le)甘肅(su)省石(shi)窟(ku)(ku)(ku)寺監(jian)測(ce)預警系統(第一期(qi))項目的(de)建設。
如今,甘(gan)肅省內莫(mo)高窟、榆(yu)林窟、西(xi)千佛洞(dong)、麥積(ji)山(shan)、炳靈寺和(he)北(bei)石(shi)(shi)窟寺等6個石(shi)(shi)窟全部(bu)納入該平臺,縱橫1000多公里的石(shi)(shi)窟實現了主要風險實時監(jian)測等目標(biao)。
夯土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廣泛使用的建造(zao)技術,也是人類重要的文物資源。
20世紀(ji)90年代,敦煌(huang)研(yan)(yan)(yan)究(jiu)院(yuan)文(wen)物保(bao)(bao)護(hu)團(tuan)隊就開始了對土遺(yi)(yi)址病(bing)害(hai)機理、保(bao)(bao)護(hu)技術的(de)研(yan)(yan)(yan)究(jiu)。今天(tian),敦煌(huang)研(yan)(yan)(yan)究(jiu)院(yuan)歷時10余年建成的(de)多場(chang)耦(ou)合環境模擬實驗(yan)室,是我(wo)國文(wen)化遺(yi)(yi)產領域(yu)首(shou)座全氣候大(da)型(xing)模擬平臺。通(tong)過加載遺(yi)(yi)址保(bao)(bao)存環境參數,實驗(yan)室對數噸重的(de)石窟寺和土遺(yi)(yi)址樣(yang)品進(jin)行模擬試驗(yan),為(wei)不同(tong)類(lei)型(xing)的(de)遺(yi)(yi)址保(bao)(bao)護(hu)提供技術支撐(cheng)。
敦(dun)煌研(yan)究院(yuan)的(de)生物實驗室里(li)同樣(yang)藏著“科(ke)學密(mi)碼”。
“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和文物(wu)蟲害(hai)、鳥害(hai)、微生(sheng)物(wu)病(bing)害(hai)打交道。”在研究員武發(fa)思的背(bei)后,擺滿了微生(sheng)物(wu)培養箱(xiang)、熒光顯微鏡、超(chao)低溫冰箱(xiang)等(deng)先(xian)進(jin)設備。武發(fa)思和團隊(dui)還承擔(dan)著(zhu)麥積(ji)山石(shi)窟松鼠(shu)科動物(wu)危害(hai)防控、炳靈寺(si)石(shi)窟鳥害(hai)監測與防治、北石(shi)窟寺(si)生(sheng)物(wu)風化機制研究等(deng)科研項目。
那些(xie)面壁的“大國工匠”
前沿科技,離不開卓越(yue)工匠。
2018年“大國工匠(jiang)年度人物”頒獎現場(chang),86歲的敦煌研究院修復師李云鶴(he),揮舞手臂走上領獎臺,頓時成(cheng)為(wei)關注焦點(dian)。
從1956年來到敦煌,李云(yun)鶴修復文物65年,經手彩塑500余身,壁畫(hua)4000平(ping)方(fang)米。
20世紀50年代(dai),壁畫修復還是一項(xiang)無人涉(she)足的(de)工種(zhong),國內對(dui)此幾乎一無所知,當時邀請來的(de)外國專家不(bu)僅態(tai)度傲慢,而且技術也“不(bu)服水(shui)土”。
年輕的(de)李云(yun)鶴反復測試各種(zhong)工具、材(cai)料(liao),醫(yi)務室廢(fei)棄(qi)的(de)注射器(qi)、血壓儀的(de)氣(qi)囊、裝(zhuang)裱室里的(de)紡綢,他(ta)都嘗試過,還仔(zi)細(xi)研究壁畫上的(de)各種(zhong)礦物(wu)顏(yan)料(liao)和棉(mian)、麻等(deng)輔助材(cai)料(liao)。
從修(xiu)復(fu)指甲大小,到完成整面墻壁(bi)。經過(guo)10多年的(de)(de)探(tan)索,歷時(shi)700多天,瀕(bin)臨毀滅的(de)(de)161窟終于“起死回(hui)生”。這不僅是敦煌研究院首個自主(zhu)修(xiu)復(fu)的(de)(de)洞窟,也揭開了中國壁(bi)畫修(xiu)復(fu)保(bao)護(hu)的(de)(de)新起點。
如今,李(li)云鶴已是國(guo)內(nei)原位(wei)整體揭(jie)取復原大(da)面積壁(bi)畫獲得成功的(de)第一人(ren)(ren)、國(guo)內(nei)運(yun)用金(jin)屬骨(gu)架修(xiu)復保護壁(bi)畫獲得成功的(de)第一人(ren)(ren),也是國(guo)內(nei)石(shi)窟(ku)整體異地搬(ban)遷復原成功的(de)第一人(ren)(ren),被稱為(wei)修(xiu)護世(shi)界(jie)文化遺產的(de)“一代(dai)宗師”。
后來,兒子(zi)李波接(jie)過了李云鶴的衣缽(bo),這對“父子(zi)工匠”也成為壁(bi)畫彩(cai)塑文(wen)物修復界的一段佳話。
1990年開(kai)始(shi),李波(bo)跟著父親從事(shi)古(gu)代(dai)壁畫(hua)彩(cai)塑的保護修復研(yan)究工作(zuo)。30多年間,保護修復古(gu)代(dai)壁畫(hua)2000余(yu)平方(fang)米(mi),彩(cai)塑150余(yu)身(shen),還為(wei)地方(fang)文(wen)博單位(wei)培養了200余(yu)名壁畫(hua)修復技術人員。
2022年,李(li)波在全國(guo)文物行(xing)業(ye)職(zhi)業(ye)技能大(da)賽(壁畫彩(cai)塑類)中榮(rong)獲(huo)一(yi)等獎。次(ci)年,獲(huo)評全國(guo)技術能手。
樊再(zai)軒是敦煌研究院的又(you)一位壁畫(hua)修復(fu)大師。1981年起,他(ta)就跟著李云鶴等專家修復(fu)壁畫(hua)。
2011年(nian),剛有(you)微信(xin),樊再(zai)軒隨手寫了微信(xin)名——“面壁三(san)十年(nian)”;如(ru)今一(yi)晃又10多年(nian)過去了,再(zai)一(yi)算,他已在敦(dun)煌(huang)“面壁”43年(nian)。
“面壁”不僅考(kao)驗著(zhu)人的(de)耐心和執著(zhu),也需要多學(xue)科的(de)綜合素(su)養。“修復者要具備(bei)解剖學(xue)、肌理骨骼、心理學(xue)等學(xue)科基(ji)礎,要發(fa)現(xian)這尊雕塑當時真實(shi)的(de)樣子,然(ran)后(hou)再(zai)慢(man)慢(man)修舊如舊,恢復歷史的(de)原貌……”樊再(zai)軒說。
每(mei)一次“面壁”,都是與(yu)歷史(shi)的(de)默契對話(hua),是文(wen)明(ming)交流與(yu)文(wen)化傳承的(de)親密擁抱。
曾經(jing),敦(dun)煌(huang)(huang)是人(ren)類四大文(wen)明(ming)的(de)(de)(de)交匯之(zhi)地。跨越千年,今(jin)天的(de)(de)(de)敦(dun)煌(huang)(huang)研究院文(wen)物保(bao)護團隊,繼續在(zai)歷史和(he)未(wei)來的(de)(de)(de)交匯點上,用科學與(yu)技術,照(zhao)亮敦(dun)煌(huang)(huang)的(de)(de)(de)未(wei)來千年。
- 2024-05-27“蘭馬”賽事“流量”帶動城市旅游“留量”
- 2024-05-27深圳文博會 甘肅文旅項目借勢“出圈”
- 2024-05-24寒區旱區生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落戶甘肅
- 2024-05-22天水:守護城市文化根脈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