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隴畫報·153期】文縣玉壘巴巴溝:百年古村留鄉愁

在隴南文縣玉(yu)壘鄉(xiang)巴巴溝(gou),一個以石頭為城(cheng)的(de)古村落在青(qing)山綠水間、峭壁深山中震撼著人們的(de)視角。
這里有被(bei)時光(guang)拉(la)長的(de)舊(jiu)影,也有清淡如(ru)水(shui)般的(de)生活,石屋久遠的(de)故事令人神(shen)往。
沉睡在大山深處(chu)的石屋(wu),距今至少有400多年歷史。
這里山(shan)大(da)林密、峽谷幽深、古樹參天,生活(huo)在村落的(de)先民取石(shi)為材、以石(shi)當(dang)瓦,以“人”字形(xing)木架和石(shi)頭壘墻的(de)方式建造出跟石(shi)山(shan)融為一體的(de)石(shi)屋。
在有限的空間,墻體內外規整(zheng),石塊受力(li)均衡,不怕風(feng)吹日曬(shai)雨淋。

木石結(jie)構的建筑(zhu)藝術(shu),古(gu)樸(pu)神(shen)秘,令人嘆為觀止。
石(shi)板、石(shi)墻、石(shi)階、石(shi)磨(mo)、石(shi)槽、石(shi)路、石(shi)崖,在群(qun)山環(huan)抱、綠樹成(cheng)蔭的大岷山下彰顯著古(gu)人(ren)的智慧。

在這里(li),每一(yi)樣(yang)石(shi)器(qi),都(dou)是一(yi)種創造;每一(yi)塊石(shi)板,都(dou)是一(yi)頁歷史。
幾百年留(liu)存(cun)下來的一磚(zhuan)一木,是(shi)子孫兒女追尋(xun)的根,是(shi)熠熠生輝不滅的傳承。
這里的(de)石屋鱗(lin)次櫛比,錯(cuo)落有致,別具特色(se),富(fu)有建筑美感和歷(li)史人文價值,是“川之北、隴之南”民居的(de)典型代表。
百(bai)年來(lai),巴巴溝村民用勤勞和智(zhi)慧、心血與汗水(shui)構筑著自己的家園(yuan)。
據當地老人講述(shu),他們的(de)祖(zu)先來自(zi)四(si)川(chuan)蒼溪,明末清初,發達(da)的(de)水運曾讓這里(li)餐館、住宿(su)、茶館林立,充滿(man)商業氣息。
無(wu)數(shu)的四川人逆水而(er)上散(san)落到周圍的山(shan)山(shan)嶺嶺,娶(qu)妻生(sheng)(sheng)子、繁衍(yan)生(sheng)(sheng)息。
在歷經(jing)多(duo)次(ci)災難(nan)摧殘(can)后(hou),這里已追尋不到(dao)拉纖小伙兒的蹤影,石板(ban)房卻留下了永久的記憶,巴(ba)巴(ba)溝依(yi)舊保留著鮮明的農耕文明和甘川文化。
故土難離(li)的情節,念舊(jiu)守(shou)宗的不舍,還有不少人依然守(shou)護著(zhu)古村印記。
如今,通(tong)過(guo)“修舊如舊”,既解(jie)決了群眾住房安全問題(ti),又讓古(gu)村落、舊民居煥發生機,呈現新魅力。
歷史的(de)風,拂(fu)過(guo)巴巴溝成就了(le)它(ta)今(jin)日(ri)的(de)模樣,穿過(guo)浩蕩時間長廊(lang),看過(guo)了(le)古(gu)今(jin)滄桑,石板房依然(ran)講述著故事,古(gu)村落(luo)仍在傾訴(su)著鄉愁。
本期(qi)小隴就為大(da)家介紹(shao)到這里啦,關注《小隴畫報》,了(le)解更多甘肅美景、人文(wen)歷史、獨特民俗,咱們下期(qi)再見(jian)。
本期小隴畫報(bao) 沈(shen)文剛 冉創昌
- 2022-08-26“甘肅人游甘肅”2022甘肅鄉村旅游樂享金秋精品線路
- 2022-08-26蘭州市再獲批一處省級協同創新基地
- 2022-08-26敦煌石窟藝術“綻放”香港
- 2022-08-26今日起甘肅民航巴士2號線3號線恢復運營
西北角(jiao)
中(zhong)國甘(gan)肅網微(wei)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(ri)頭(tou)條號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