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聚力·馳援榆中|災難面前,“后浪” 勇立潮頭——張惠玲用行動詮釋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
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記者 張振宇 程健
災難(nan)面前,“后浪”勇立潮頭
張惠玲用(yong)行動詮釋(shi)大學生的責任與(yu)擔當
在榆中縣馬蓮灘村,一場突(tu)如其(qi)來(lai)的山(shan)洪讓(rang)整個村莊陷(xian)入(ru)了困境。
張惠(hui)玲,這位普通的大學(xue)生,用她的親身經歷和(he)實際行動,詮釋(shi)了青年一代在災難面前的責任與擔當。

她的(de)故(gu)事,不僅是(shi)一(yi)個普(pu)通大學生(sheng)、志愿者的(de)故(gu)事,更(geng)是(shi)新時代(dai)青年(nian)力量的(de)生(sheng)動展現。
家園受災 恐懼但不怕
8月7日深夜,馬蓮(lian)灘(tan)村(cun)遭遇(yu)山洪災害,裹挾(xie)著巨石與(yu)斷木(mu)的(de)洪流從不(bu)遠處的(de)山上(shang)傾瀉而下,不(bu)僅灌滿了距離村(cun)莊不(bu)遠處的(de)河道,還將河床抬(tai)高(gao)了數(shu)米,朝著張(zhang)惠(hui)玲家所在的(de)村(cun)莊——馬蓮(lian)灘(tan)村(cun)二社侵襲而來。
“我們家(jia)地(di)勢最低,靠近河床,步行(xing)大概五六(liu)分鐘(zhong)路(lu)程(cheng)的距離。山洪來(lai)襲(xi)時,河床像被猛(meng)地(di)抬高了十多米,離后墻只剩五六(liu)米,整個地(di)基都在滲水,房子已經無法居(ju)住(zhu)了。”回憶(yi)起當時的情景,她(ta)仍然心有(you)余悸。
當(dang)時,張惠玲家中(zhong)住(zhu)了(le)7口人,包括她將近90歲的(de)(de)奶奶和親戚(qi)家一歲半的(de)(de)孩子。
8月7日晚,暴雨如注,張惠玲(ling)的母(mu)親(qin)察覺(jue)到外(wai)面(mian)的聲音異常(chang),像(xiang)是火(huo)車轟鳴(ming),便(bian)催(cui)促張惠玲(ling)的父(fu)親(qin)出去查看。
“我爸爸發現河水已經離(li)家(jia)僅10米(mi)左右(you),情況危急。”張惠玲回憶(yi),“他拿著(zhu)(zhu)工具沖了(le)出去,當(dang)時外面風雨交加,他一邊跑(pao)一邊喊,讓(rang)大家(jia)趕緊撤離(li)。我們一家(jia)人也跟著(zhu)(zhu)他一起跑(pao),什么都沒拿,只(zhi)想著(zhu)(zhu)先把老人和(he)孩子安頓好。”
隨后,張(zhang)惠玲的(de)(de)父親和村支書等人(ren)(ren)跑遍全(quan)村,讓(rang)所有人(ren)(ren)撤離到(dao)更高、更安全(quan)的(de)(de)地方。
“我們鄰居家住著(zhu)一位老奶(nai)奶(nai),我爸爸和村書記去(qu)(qu)敲(qiao)門(men)時,怎么也(ye)叫不(bu)開門(men)。想翻過圍墻進去(qu)(qu),但墻太高。喊了(le)好久,才把老奶(nai)奶(nai)喊醒,隨后把老奶(nai)奶(nai)背到(dao)了(le)安全(quan)的地方。”
當晚,張惠玲的(de)(de)父(fu)親和村社長還冒著危險去改水(shui)道,防止更多的(de)(de)洪水(shui)沖毀村莊。
那一夜,村民(min)們在(zai)風雨中相(xiang)互(hu)呼喊,相(xiang)互(hu)幫助(zhu),許多人(ren)像張惠玲家一樣(yang),緊(jin)急撤離到了安(an)全地(di)帶。
第二天(tian)早上,天(tian)亮(liang)后,村民們才了解到了受災情況:河灘被抬高(gao),附(fu)近村落有(you)房(fang)屋被沖毀,有(you)村民失聯(lian)。
看著昔(xi)日的(de)村莊如今滿目瘡(chuang)痍,張惠玲(ling)難掩難過(guo)之(zhi)情(qing):“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(yi)識到大自(zi)然(ran)的(de)力量是多么(me)強大,人類在災難面(mian)前是多么(me)渺(miao)小。”
然而,盡管面對如此(ci)嚴重的災難,村民們并沒(mei)有被嚇(xia)倒。
“我們都堅信(xin),在(zai)(zai)黨和政(zheng)府的關心下,在(zai)(zai)社會各界(jie)的幫助下,家(jia)園一定會重建起來。”張(zhang)惠玲說。

主動請纓 青年有擔當
8月8日上(shang)午十(shi)時許,全村人翹(qiao)首期盼(pan)的救援力量終于突破重(zhong)重(zhong)困難,挺進到(dao)了馬蓮灘村。
“那一刻,所有的恐懼都沒了。大家都知(zhi)道,我們的黨和政府,派人來(lai)營救我們來(lai)了。”張惠玲說(shuo),“道路、橋梁都被沖斷了,我們沒想到救援隊伍來(lai)的那么快。”
“我們先是用農用三(san)輪車和救援人員帶來的(de)只(zhi)能坐兩三(san)個人的(de)那種越野車轉(zhuan)(zhuan)移老人和孩子(zi),實在沒法走的(de)地方,挖(wa)機(ji)和鏟車一(yi)邊鋪路,一(yi)邊用那個斗轉(zhuan)(zhuan)移我們。”
在救援隊伍的幫助(zhu)和(he)全村人的努力下,歷經近10個小時的轉移,馬蓮(lian)灘村二社的所有(you)群(qun)眾被轉移到(dao)了大巴車跟前。
當晚9時許,張惠玲和全村人住(zhu)進了(le)臨時安置點——榆中縣第三中學。
“宿舍里(li)鋪了新(xin)(xin)的(de)褥子(zi)(zi)和床單,被子(zi)(zi)也是(shi)新(xin)(xin)的(de),每個(ge)人還有一箱日用品。”張(zhang)惠玲(ling)說(shuo),“有好多人在給我們服(fu)務,特別溫暖,特別溫暖。”
當晚,她和一些村里的其他年輕人想(xiang)要加(jia)入(ru)到服務中(zhong)時(shi),臨時(shi)安(an)置(zhi)點的負責人告訴他們(men):“你(ni)們(men)好好休息。”
她說,“我(wo)知道(dao),這是黨和政府對我(wo)們的關懷(huai),讓我(wo)們先休(xiu)息,但我(wo)還是想做點什么。”
8月10日,張惠玲終(zhong)于如愿(yuan)以償,加入了(le)志愿(yuan)團隊。
“以前(qian)在(zai)大學時(shi),就(jiu)經常參加(jia)志(zhi)愿(yuan)活動,但這(zhe)次的感(gan)受尤為深刻。”她說,“以前(qian)覺得志(zhi)愿(yuan)活動只(zhi)是去幫(bang)忙,現在(zai)自(zi)己(ji)經歷了災難,才真正明白志(zhi)愿(yuan)的意義:能(neng)多(duo)做一(yi)點就(jiu)多(duo)做一(yi)點,這(zhe)就(jiu)是奉(feng)獻。”
與(yu)此(ci)同時(shi),村里的(de)其他大學生(sheng)也(ye)紛紛響應,加入了志愿團隊,為(wei)安置(zhi)點的(de)工作盡一份力。
“我(wo)(wo)們村(cun)里的大(da)學生(sheng)雖(sui)然人數不多,但(dan)大(da)家(jia)都(dou)(dou)很積(ji)極。大(da)家(jia)都(dou)(dou)想為重(zhong)建(jian)家(jia)園(yuan)出一份力。”張惠(hui)玲說,“我(wo)(wo)弟(di)弟(di)也是一名大(da)學生(sheng),他覺得在這(zhe)個時候(hou),能為家(jia)鄉做點事,比什(shen)么都(dou)(dou)重(zhong)要。”

點滴奉獻 家園有微光
加入(ru)志(zhi)愿團隊后,張惠玲和伙(huo)伴們迅速投入(ru)到各項服務工作(zuo)中。
“老人和(he)孩子是我(wo)們(men)的(de)重點照顧對象(xiang),他(ta)(ta)們(men)需要(yao)更多的(de)關愛和(he)照顧。我(wo)們(men)每天(tian)都會(hui)去看望他(ta)(ta)們(men),陪(pei)他(ta)(ta)們(men)聊天(tian),給他(ta)(ta)們(men)講故事(shi),讓(rang)他(ta)(ta)們(men)感受到如家一(yi)般的(de)溫暖(nuan)。”
除(chu)了照顧老人和孩子,張惠玲和伙伴們還積極參與到物資搬(ban)運和分發(fa)工作中。
“由(you)于(yu)安置(zhi)點的物資(zi)較多,搬(ban)運和分(fen)發工(gong)作量很(hen)大(da)。”張(zhang)惠玲(ling)說,“我們每(mei)天(tian)都(dou)會搬(ban)運大(da)量的物資(zi),雖然很(hen)累,但看到大(da)家拿(na)到物資(zi)后臉(lian)上露出(chu)的笑容,就覺得(de)一切都(dou)值(zhi)得(de)。”
打掃衛生、搬運物資(zi)、分發物資(zi)、安撫情(qing)緒、端飯送飯……張(zhang)惠玲默默地奉獻著。
“我們(men)做的(de)(de)(de),都是(shi)力(li)所(suo)能及的(de)(de)(de)事情。”在(zai)志(zhi)愿(yuan)服務過(guo)程中,張惠玲(ling)也更加(jia)深刻(ke)地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(de)(de)(de)溫暖,“許(xu)多(duo)愛心人士(shi)和(he)志(zhi)愿(yuan)者團(tuan)隊紛(fen)紛(fen)來(lai)到這里(li),為我們(men)送來(lai)了物資(zi)和(he)關懷。”
“10號那天,一(yi)(yi)位(wei)阿姨帶(dai)(dai)著她的(de)志愿團隊從蘭州來到了這(zhe)里,給(gei)我們帶(dai)(dai)來了許多生活用品和食物。阿姨說看到我們受災,她心里很難過,就想盡自己的(de)一(yi)(yi)份(fen)力。那一(yi)(yi)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間的(de)溫(wen)暖。”
就這樣,張惠玲用(yong)行動(dong)書寫著(zhu)新時代青年的(de)責任與(yu)擔當(dang)。面對災(zai)難,她沒(mei)有(you)退縮;在重建家園的(de)路(lu)上,她正貢獻著(zhu)屬于青年的(de)力量(liang)。“我們雖然年輕,但都有(you)顆想為家鄉做事的(de)心。大家齊心,就沒(mei)有(you)跨不過的(de)坎。”她說(shuo)。
- 2025-08-18e法耀隴原|13家互聯網頭部企業走進慶陽 尋求算力加持合作共贏
- 2025-08-18青春聚力·馳援榆中|12355心理熱線 :青春守護 心有陽光驅散陰霾
- 2025-08-18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·甘肅站活動即將啟動
- 2025-08-18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·甘肅站“e法助企”宣講活動在慶陽舉辦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