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殷健靈:兒童文學寫作像是登山和探險 充滿挑戰
北京3月14日電(記者 上官玉)通過兩條(tiao)并(bing)行的故事線,探尋“成長”與(yu)“自我(wo)追(zhui)尋”的意義……最近,兒童文學作家殷(yin)健靈(ling)的成長小說新(xin)作《帆》受到(dao)了廣泛關注(zhu)。
什么(me)是(shi)優秀(xiu)的(de)(de)兒童(tong)文學(xue)?怎么(me)才(cai)能(neng)寫(xie)好兒童(tong)文學(xue)?殷健靈對此也有自己的(de)(de)思考。在她看來(lai),兒童(tong)文學(xue)寫(xie)作的(de)(de)最高(gao)境(jing)界是(shi)“以清淺語言說深奧繁(fan)復的(de)(de)人生”。
她認為,兒(er)童(tong)文學(xue)不該因(yin)為被冠以“兒(er)童(tong)”二字(zi),就可以在(zai)藝術標準上(shang)降格以求,更不能因(yin)為讀者的(de)年(nian)齡(ling)之小,而潦草了成(cheng)人作(zuo)家(jia)需要在(zai)其中(zhong)表達的(de)人生要義。
一部“水到渠成”的小說
《帆》的時間和地域跨度比較(jiao)大,春(chun)令(凱瑟琳)和喜蓮是兩(liang)條并行的線(xian)索(suo),前者追(zhui)尋家國之(zhi)根,后者追(zhui)索(suo)自我之(zhi)根,來到新西蘭(lan)訪問(wen)的中國作家南溪偶然介入其(qi)中,串起了兩(liang)個(ge)故事。

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(ling)。受訪人供圖
殷健靈說,春令(ling)在(zai)小(xiao)說里是(shi)一(yi)個傳奇人物,一(yi)百多年前(qian)出(chu)生在(zai)廣東(dong)開平(ping)。后來,奶奶和(he)媽媽不得已(yi)將(jiang)病(bing)危的春令(ling)托付給來華(hua)的新西(xi)蘭女子瑪姬,從此開始(shi)了她顛仆曲折的成長歷程(cheng)。
春令曾一(yi)度(du)深(shen)陷對于自(zi)己身份認同與定位的(de)困(kun)境與迷茫,而她也是在實現了對養母(mu)瑪姬“學(xue)醫,回(hui)中國(guo)做(zuo)醫生”的(de)承諾后,才真正找(zhao)到了自(zi)己的(de)來處(chu)。
同樣深受困擾(rao)的(de)(de)(de),還有在(zai)新西蘭定(ding)居的(de)(de)(de)中國女子喜蓮(lian)。在(zai)殷健靈看(kan)來,春令和(he)喜蓮(lian)這兩(liang)個人物(wu)探(tan)討的(de)(de)(de)其實是一個命題:我(wo)是誰?我(wo)從哪里(li)來?我(wo)為何成(cheng)為這樣的(de)(de)(de)我(wo)?
“類似這(zhe)樣的(de)(de)發(fa)問恐(kong)怕要陪伴我們每個人的(de)(de)一生。”她很慶幸自己最終找到(dao)了(le)小說中的(de)(de)“雙(shuang)拱”結構,來講述這(zhe)個故事(shi),而南溪就(jiu)是(shi)連接雙(shuang)拱的(de)(de)橋梁(liang)。
對殷健靈(ling)而言,創作(zuo)《帆》更多是出于一種自發的需要。2017年,她曾(ceng)經在新西(xi)蘭(lan)奧克蘭(lan)的邁(mai)克•金寫作(zuo)中心有(you)過(guo)一段短暫的生活經歷,也接觸到了新西(xi)蘭(lan)的華人(ren)群體。
很長一(yi)段(duan)時(shi)間(jian)里,那段(duan)安(an)靜寫作(zuo)的(de)日子(zi)(zi)在(zai)記憶中(zhong)像刀刻一(yi)樣(yang)揮之不去。她開(kai)始(shi)重新思考(kao)寫作(zuo)對(dui)自己的(de)意義,并決(jue)定要為那段(duan)日子(zi)(zi)寫點什么,“可以說,《帆》經歷了(le)漫長的(de)資料準備和心(xin)理醞釀的(de)時(shi)間(jian),它(ta)成為現在(zai)的(de)樣(yang)子(zi)(zi),是一(yi)種水到(dao)渠成。”
“成長小說(shuo)”的共同點
從(cong)內容看,殷(yin)健靈認為,《帆》是一本成長小說(shuo),適讀年(nian)齡應該(gai)是少年(nian)以上,小說(shuo)探討的(de)自我(wo)追尋等人生命題(ti)也應當適合成年(nian)人。
“不(bu)過,每個孩子的(de)閱讀(du)水(shui)準不(bu)同,理(li)解能(neng)力不(bu)同,我們(men)不(bu)能(neng)低估孩子。”她說,“或許(xu),一個剛上小學的(de)孩子也會(hui)作(zuo)出屬于(yu)他的(de)解讀(du)。”

殷健靈作(zuo)品《帆》書封(feng)。長江文藝(yi)出版社供圖
小說是(shi)多(duo)義(yi)的(de),一經(jing)誕生,便在讀者(zhe)(zhe)那(nei)里獲得了新的(de)生命,每(mei)個人會從中獲得不同的(de)啟示(shi)和感悟(wu),《帆》期待傳達(da)給讀者(zhe)(zhe)的(de)東西也是(shi)多(duo)元(yuan)的(de)。
“但(dan)成長小(xiao)說(shuo)有一(yi)個共同(tong)點:盡可能(neng)豐富(fu)地展(zhan)示(shi)世界(jie)(jie)和(he)人性的復雜和(he)多元,能(neng)讓讀者將自己的經(jing)歷和(he)情(qing)感(gan)體驗融入其中,從而使他們的精神(shen)世界(jie)(jie)得到(dao)擴展(zhan)和(he)成長。”殷健(jian)靈說(shuo)。
“從(cong)這個(ge)角度出(chu)發(fa)(fa),小說(shuo)更需(xu)承載作家的思(si)想(xiang)、對人生根本價值的認識,讓人能(neng)(neng)夠(gou)睜開眼(yan)睛看到世(shi)界如此豐富,也(ye)能(neng)(neng)發(fa)(fa)掘(jue)自身的高尚與卑賤(jian)。”《帆》也(ye)試圖努力做到這一點(dian)。
殷健靈提到,這些年,即便不寫(xie)作,自己也(ye)沒有停止過閱讀、思考和積累,“我(wo)喜歡未知的(de)自己,也(ye)享(xiang)受靈感來臨(lin)時的(de)驚喜一(yi)刻,更(geng)愛(ai)艱辛筆耕中(zhong)渾然忘我(wo)的(de)狀(zhuang)態(tai)。”
18歲,踏上文學之旅
殷(yin)健靈的(de)寫作可以(yi)追溯到三十多(duo)年前。18歲時,她從《少年文藝》(上海)起步,由此踏(ta)上文學旅途(tu)。
最初,寫作僅僅是為了自我表達。她說,當度過了青春(chun)期、有(you)能力(li)為成長中(zhong)的困惑和迷(mi)茫尋找答案(an)時,就(jiu)選擇了寫作。
在慢慢擁有(you)了(le)讀(du)者之后,殷健靈的寫(xie)作(zuo)(zuo)依然是為了(le)自我表(biao)達,但在不知不覺(jue)間有(you)了(le)一(yi)份為孩子寫(xie)作(zuo)(zuo)的使命(ming)和責任感,無形地(di)滲透(tou)到寫(xie)作(zuo)(zuo)中(zhong)去。
這種變化可(ke)以(yi)從她(ta)的(de)(de)(de)作品中(zhong)捋出一(yi)條比較清晰的(de)(de)(de)脈(mo)絡。早(zao)期的(de)(de)(de)《玻璃鳥》是(shi)一(yi)部(bu)自傳體長篇小說,此(ci)后,從《紙(zhi)人》《野芒坡》再到(dao)如(ru)今的(de)(de)(de)《帆》,不少小說都關注“心靈(ling)成(cheng)長”這一(yi)話題。
“我(wo)越(yue)來越(yue)體會到身為(wei)(wei)兒童(tong)文學作家的(de)幸福:你能實實在(zai)在(zai)地參與到孩子(zi)的(de)成長中,陪伴他(ta)們,溫暖他(ta)們、激勵他(ta)們、引領他(ta)們。他(ta)們視你為(wei)(wei)知己,長大后(hou)依(yi)然念念不忘——于我(wo),這是無價的(de)。”

兒童文(wen)學作(zuo)家殷(yin)健靈(ling)。受訪人供圖
有人(ren)說,殷(yin)健靈的文(wen)筆比較細(xi)膩,善于寫人(ren)物心(xin)理。她并不否認這一(yi)點,“我是從探(tan)悉女(nv)孩的心(xin)靈世界進入兒童文(wen)學的,期間雖有變化,但骨子(zi)里還是擺脫不了一(yi)些屬于個人(ren)的標簽。”
“這種個人(ren)的標簽,有時是(shi)局(ju)限,有時也可以(yi)說是(shi)一種無(wu)法輕易擺脫的特(te)點。所(suo)以(yi),《帆》又重新(xin)探(tan)析(xi)女(nv)孩和(he)女(nv)性的命運,大概也是(shi)一種必然。”殷健靈說。
以(yi)清淺語言說(shuo)深奧繁復的人生
總(zong)結幾十年的(de)(de)寫(xie)作(zuo)經驗,殷健靈覺得,兒(er)童文學寫(xie)作(zuo)的(de)(de)最高境界是“以清(qing)淺語言說深奧繁復(fu)的(de)(de)人生”。
“兒童文學,不(bu)該因為(wei)冠以(yi)兒童二字,就(jiu)可以(yi)在(zai)藝術標(biao)準上(shang)降格以(yi)求,更不(bu)能(neng)因為(wei)讀者的(de)(de)年(nian)齡之小,而(er)潦草了成人(ren)作家(jia)需要在(zai)其中表達的(de)(de)人(ren)生(sheng)要義(yi)。”她說。
和(he)其他一些文(wen)(wen)學(xue)(xue)類型不同的是,優(you)秀的“兒(er)(er)童文(wen)(wen)學(xue)(xue)”雖然幾乎(hu)囊括了所有文(wen)(wen)學(xue)(xue)可(ke)以表達的主(zhu)題(ti),但采用的是兒(er)(er)童能夠(gou)接受的表現形式和(he)表述(shu)方式。
這也意味著,兒童文(wen)(wen)學(青少年文(wen)(wen)學)的不(bu)同(tong)之處可能在于作者不(bu)僅(jin)需(xu)要表達自我,更需(xu)要有著獨特的審美原則,考(kao)慮以讀(du)者能理解并(bing)且喜歡的方式(shi),給予他們什么。
每每想(xiang)到(dao)讀到(dao)這些文(wen)(wen)字(zi)和(he)故(gu)事的,可(ke)能(neng)是不同年齡段的讀者(zhe),殷健靈會時常提醒自己(ji),要對(dui)兒童文(wen)(wen)學寫作(zuo)抱有(you)敬畏之(zhi)心,也因(yin)此總是小心地經營著筆(bi)下(xia)的文(wen)(wen)字(zi)和(he)故(gu)事。
她將(jiang)寫(xie)作(zuo)比喻為(wei)登山和(he)探險,為(wei)不(bu)同(tong)年齡的孩子(zi)寫(xie)作(zuo),使用不(bu)同(tong)的表(biao)述方式和(he)語(yu)言風格(ge),對于(yu)寫(xie)作(zuo)者是一種挑戰。
“但(dan)我(wo)喜歡這樣的挑戰,可以不斷發現自我(wo),并且去發現新(xin)的風景(jing)。”但(dan)無論寫什么,殷健靈心(xin)里始終有一個準則,那就是“尊重兒童,追(zhui)求藝術”。(完)
- 2023-03-14浙江省衢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陳瑋代表:加快建設中醫藥古籍數字圖書館
- 2023-03-13蔡超:“美猴王”擁抱元宇宙打造數字化品牌IP 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“走出去”
- 2023-03-13《河西走廊通史》編纂工作今天啟動
- 2023-03-10《至少還有文學》推出:在今天,我們為什么還需要文學?
西(xi)北角
中(zhong)國甘(gan)肅網(wang)微(wei)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(qiang)國
今日頭條(tiao)號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