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,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,国产成人无码A片V99,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,毛阿敏性做爰A片免费看

您當前的位置 : 中國甘肅網 >> 文化旅游 >> 文化之旅

詩詞里賞文物——高堂明鏡

20-04-23 09:30 來源:中國甘肅網-甘肅日報 編輯:劉姍

  原標題:詩詞里賞文物——

  高堂明鏡

銅鏡正反面對照圖。

唐 瑞獸葡萄紋銅鏡 涇川縣博物館藏

漢 連弧紋銅鏡 涇川縣博物館藏

漢“尚方”規矩紋銅鏡 涇川縣博物館藏

齊家文化 七角星紋銅鏡

古畫中的銅鏡。

  涇川縣博物館 顧海麗 陳景強

  《將進酒》

  唐·李白

  君不見,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。

  君不見,高堂明鏡悲白發,朝如青絲暮成雪。

  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。

  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盡還復來。

  ……

  李白這首《將進酒》流傳至今,膾炙人口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讀此詩,想必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。結合此詩中的名句“高堂明鏡悲白發,朝如青絲暮成雪。”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有關鏡子的歷史和故事。

  說到鏡,我們已經習慣每天對著鏡子打扮一番。不僅現代人喜歡照鏡子,就連古代的人們也不例外。只不過古人照的不是玻璃鏡,那是什么鏡?在遠古時期,人們是用水來照面的,自銅器出現后,就用銅鑒(其實就是銅盆子)盛水來照面。《說文解字·金部》中說到“鑒”為“盆”,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(鑒)就是最早的鏡子。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,開始用銅、錫、鉛等金屬制作的銅鏡來照面。

  以銅為鏡真的可以照得清楚嗎?銅鏡是古人照面的一種生活用品,我國古代的銅鏡使用史相當悠久。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,下至明清,可追溯大約4000年的發展演變進程。

  1976年青海省貴南縣尕馬臺出土的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銅鏡,是目前我國最早的幾面銅鏡之一。

  在涇川縣博物館館藏中,有一面“尚方”規矩紋銅鏡,鏡面微弧,鏡背中心為圓形鈕座,紋飾分三區,內區有外單線,方框四角有“長宜子孫”四字,中區飾規矩紋間以八乳釘及青龍、神羊、獬豸、玄武、白虎、朱雀等瑞獸。外雙線圓圈鑄銘文“尚方作鏡大母……”共計35字,均為篆體及一周飾櫛篦紋。外區寬斜緣,上兩周鋸齒紋間飾一周雙線折曲紋。此鏡鑄造精美,銀白光潔,為漢代珍貴文物。這面“尚方”規矩紋銅鏡在漢代十分常見。

  漢代設專門的機構和官職管理銅鏡制作,有記載:“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,御用及官制銅鏡均由尚方制作”。所謂“規矩紋”是一種類似英文字母“T”“V”“L”的符號組成,這三種符號裝飾規整,稱之為“規矩紋”。在銅鏡之上一般還有瑞獸圖案,起到了祈福保佑的作用。

  漢代銅鏡使用廣泛,制造技術達到了高峰。出土和傳世的銅鏡論其數量之多,分布范圍之廣,銘文內容之豐富,裝飾紋樣之精美,都達到空前程度。與前代銅鏡相比,漢代銅鏡直徑、厚度和重量也明顯增加,制作更為精良,莊重沉穩是這一時期銅鏡的主要風格。

  在唐代銅鏡中,最受歡迎的當屬瑞獸葡萄紋銅鏡,其鏡背紋飾繁多復雜,浮雕瑞獸葡萄紋飾。葡萄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亞傳入中國的水果,蔓延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,象征著多子富貴。西方異國的葡萄,與象征中華文化的瑞獸,這樣的組合在一起碰撞出中西文化融合的火花。因而,瑞獸葡萄紋銅鏡也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“爆款”商品,被譽為“凝結歐亞大陸文明之鏡”,展現了盛唐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。

  隋唐之時,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,此時的銅鏡形制多樣、紋飾繁縟、工藝精致細膩。除了圓形、方形的銅鏡外,還增加了菱花形、葵花形等形制,給人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,不僅增強了銅鏡的觀賞性,更成為饋贈親友的高級藝術品。

  明清銅鏡依舊沿襲前朝風格,流行四字吉祥語銘文,如:長命富貴、狀元及第等含有一定寓意的吉語。不僅如此,銅鏡中還融入了市井文化,裝飾風格更“接地氣”。明朝末年,玻璃鏡開始流行。清乾隆后,銅鏡使用日益衰落,逐漸退出歷史舞臺。

  通過涇川縣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件文物可以了解到銅鏡的歷史,那么這么多精美的銅鏡,為什么只展示背面呢?答案很簡單:因為背面紋飾精美,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、研究價值。

 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代銅鏡可以照清楚人臉嗎?盡管古代銅鏡和今天的玻璃鏡相比,確實在清晰度上差距很大,不過古人還是想盡了方法,通過“磨鏡”最大限度地提高銅鏡的清晰度。

  銅鏡一般以銅、錫、鉛等金屬鑄成,其中銅的比例一般占70%,銅與空氣很容易產生反應使銅鏡變得模糊,所以需要經常“打磨”。鏡子不夠清晰了,就拿去打磨拋光。因此,古代銅鏡還是基本可以照清楚人的模樣。

  銅鏡貫穿了古代的日常生活,它是人們梳妝鑒容的生活用品,在一些古畫中亦有銅鏡的身影。

  在詩詞中,它是詩人寄托內心的情感之物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: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”

  歷史是一面鏡子,鏡子是一段凝固的歷史,可照容顏變化,可鑒國家興衰。在歲月的洗禮下,這些陳列在博物館中的銅鏡,雖已無法鑒別面容,卻在方寸之間承載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和記憶。

  (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)

版權聲明:凡注有稿件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的稿件,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,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。

精彩推薦

  • 為民辦實事 甘肅省檢察院發布的這些案例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
  • 【小康圓夢·看甘肅】永靖縣供電公司:鄉村電力足 茶香黃河岸
  • 蘭州:老人迷路在車站 鐵警暖心助團圓
  • 蘭州:社區成立服務隊 退役軍人有擔當
  • 華亭:鄉村有“魅力”鄉村振興有“活力”
  • 金塔:飼草青貯機械化收割歡民心
  • 蘭州森林公安:嚴禁誘捕蝎子 違法者將嚴懲
  • 甘肅榆中造養結合十數年荒山改綠 野生動物常“露面”

關注我們

中國甘肅網微博
中國甘肅網微信
甘肅頭條下載
微博甘肅

人事任免

  • 08/30
  • 08/30
  • 08/30
  • 08/30
  • 08/30
  • 08/30
  • 08/27
  • 08/27

即時播報

1  
2  
3  
4  
5  
6  
7  
8  
9  
10  
11  
12  
13  
14  
15  

熱點專題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