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甘快看】詩意中國丨青泥嶺上蜀道不再難

7月(yue)14日,一輛汽車行(xing)駛在(zai)青(qing)泥嶺上(shang)的鄉村(cun)公(gong)路上(shang)。新華社記者(zhe) 陳斌 攝(she)
“蜀道之(zhi)難,難于上青天。”這是(shi)唐代(dai)大詩人李白發出的感慨。
蜀(shu)道,是古(gu)代(dai)連接關中與巴蜀(shu)地區(qu)、穿(chuan)越秦嶺和(he)大(da)巴山區(qu)的道路,也是保存至今的人類最早的大(da)型交通遺存之一。
李白《蜀道難》中的(de)“青泥(ni)何(he)盤盤,百步九折縈(ying)巖巒”,生動(dong)地刻(ke)畫出山(shan)的(de)巍峨、路的(de)崎嶇。詩中的(de)“青泥(ni)”就是位(wei)于甘(gan)肅省(sheng)隴(long)南市(shi)徽縣境(jing)內的(de)青泥(ni)嶺。這里地處(chu)(chu)西秦嶺腹地、嘉陵(ling)江(jiang)上(shang)游、甘(gan)陜川三省(sheng)交界處(chu)(chu),隴(long)蜀古道“祁山(shan)道”和秦蜀古道“陳倉道”交疊(die)于此(ci)。
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嶺上的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古(gu)道(dao),自古(gu)就是由隴入(ru)蜀的重要通道(dao),一(yi)度作為(wei)官(guan)道(dao)而存在(zai)。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嶺腳(jiao)下的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村(cun),是古(gu)道(dao)上重要驛站(zhan)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驛的所(suo)在(zai)地,村(cun)子廣(guang)場上立著詩(shi)仙李白和(he)詩(shi)圣杜(du)甫的雕塑(su),兩人都在(zai)詩(shi)中(zhong)寫過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古(gu)道(dao),杜(du)甫在(zai)從天(tian)水(shui)南下成(cheng)都的途中(zhong)更是親身(shen)體會(hui)過這段路的艱辛。從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村(cun)向南走上青(qing)(qing)(qing)泥(ni)嶺,沿途的碑刻、摩(mo)崖石刻、碥道(dao)和(he)棧道(dao)遺(yi)跡(ji)等,都在(zai)訴說(shuo)著這條古(gu)道(dao)曾經的輝煌。
歷史的(de)車輪滾過(guo)千年。今天(tian)的(de)青(qing)泥嶺下(xia)(xia)(xia),嘉陵(ling)江濤(tao)聲依舊,古蜀道旁,人們(men)的(de)交通方(fang)式也發(fa)生了翻天(tian)覆地的(de)變(bian)化(hua)。沿著嘉陵(ling)江一路(lu)南(nan)下(xia)(xia)(xia)的(de)寶成鐵(tie)路(lu)是(shi)我國第一條(tiao)電氣化(hua)鐵(tie)路(lu),316國道和十天(tian)高(gao)速(su)等各等級道路(lu)在(zai)(zai)青(qing)泥嶺附近(jin)縱(zong)橫交錯,天(tian)隴(long)鐵(tie)路(lu)、天(tian)成高(gao)速(su)等重點交通項目正在(zai)(zai)建設中,一個全新的(de)立體交通網絡在(zai)(zai)青(qing)泥嶺下(xia)(xia)(xia)徐徐展開,見證了“蜀道不再難”的(de)發(fa)展變(bian)遷。

7月14日(ri)在青泥嶺拍攝(she)的碥道(dao)遺存(cun)。新華社(she)記者 陳斌 攝(she)

7月14日在甘(gan)肅省(sheng)隴南市徽(hui)縣大(da)河店鎮青泥(ni)村(cun)拍攝(she)的青泥(ni)驛石碑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(bin) 攝(she)

7月14日,在甘肅省(sheng)隴南市(shi)徽(hui)縣(xian)大河店(dian)鎮青(qing)泥村,徽(hui)縣(xian)博物館文(wen)博副研究館員曹鵬(peng)雁在介紹一件古代石馬槽。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

7月(yue)14日(ri),在(zai)青泥嶺上,徽縣博(bo)物館文博(bo)副研究館員(yuan)曹鵬雁在(zai)介紹一塊刻(ke)有“遠(yuan)通吳(wu)楚(chu)”字(zi)樣的清代(dai)石碑(bei)。新華(hua)社記者(zhe) 馬寧 攝(she)

7月(yue)14日(ri)在(zai)青泥(ni)嶺上拍攝的明代“玄天神路(lu)”摩崖石刻。新華社記者(zhe) 馬(ma)寧 攝

7月14日,游客在青泥嶺古(gu)蜀道遺存(cun)旁(pang)走(zou)過。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

7月14日在青泥嶺拍攝的古蜀道遺存。新(xin)華社記者 馬寧 攝

7月15日拍攝(she)的青泥嶺下嘉(jia)陵古(gu)棧道(dao)(dao)的棧道(dao)(dao)孔遺存和復原的棧道(dao)(dao)。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(she)

7月14日,在甘(gan)肅省隴(long)南市(shi)徽縣大河店鎮青泥村(cun),游客觀賞李白和杜甫的雕塑。新華社記者 馬(ma)寧(ning) 攝

7月14日,一輛汽車行駛(shi)在青(qing)泥嶺上的(de)鄉村道路上。新華(hua)社記(ji)者 馬寧(ning) 攝

7月14日(ri)拍攝的青泥嶺上(shang)的村(cun)莊和鄉村(cun)道路(lu)(無人機照片(pian))。新華社(she)記者(zhe) 馬寧 攝

7月14日拍攝的青(qing)泥(ni)嶺(ling)主峰鐵山和(he)鄉村道路(無(wu)人(ren)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

7月14日(ri)拍攝的青泥(ni)嶺主峰鐵山和(he)鄉(xiang)村道路(無人(ren)機照片)。新(xin)華社記者 馬寧 攝

7月(yue)14日拍攝的(de)青泥(ni)嶺腳下的(de)青泥(ni)村(無人機(ji)照片(pian)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(bin) 攝

7月14日(ri)拍攝的(de)青(qing)泥(ni)嶺腳下的(de)青(qing)泥(ni)村(cun)(cun)和(he)鄉村(cun)(cun)道(dao)路(無人機照(zhao)片)。新華社(she)記者(zhe) 陳斌 攝

7月15日(ri)拍攝(she)的嘉陵江兩岸的寶成鐵路(右(you))和328省道(dao)(無(wu)人機(ji)照(zhao)片)。新華社記(ji)者(zhe) 陳斌 攝(she)

7月(yue)15日拍攝的十天高(gao)速公(gong)路徽縣段(無人機照片)。新(xin)華社(she)記者 陳(chen)斌 攝

7月15日(ri),一列火車(che)行駛(shi)在嘉陵江(jiang)畔的寶成鐵路(lu)上(無人機照片)。新(xin)華(hua)社記者 陳斌 攝

7月15日(ri)拍攝(she)的嘉陵江黃沙河大橋(上)和寶成(cheng)鐵路(lu)橋(無(wu)人機照片)。新(xin)華社記(ji)者 馬寧(ning) 攝(she)

7月(yue)15日(ri),火(huo)車(che)和汽車(che)分別行駛(shi)在嘉陵江(jiang)兩岸的寶成鐵(tie)路和328省(sheng)道上。新華社(she)記者 馬寧 攝

7月15日拍(pai)攝(she)的天隴(long)鐵路徽縣段建設現場(chang)(無人機照片),這(zhe)條連接天水與隴(long)南的快速鐵路干線是甘(gan)肅省首條自主投資建設的鐵路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(bin) 攝(she)

7月15日拍攝的(de)天(tian)隴鐵(tie)路徽縣段建(jian)設(she)現場(chang)(無人機照片(pian)),這(zhe)條連接天(tian)水與隴南(nan)的(de)快速鐵(tie)路干(gan)線(xian)是(shi)甘肅省首(shou)條自(zi)主投資建(jian)設(she)的(de)鐵(tie)路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(bin) 攝
- 2025-07-23隴拍客丨肅南:石榴籽志愿服務隊攜手共繪“同心圓”
- 2025-07-22崇信縣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毛冠鹿
- 2025-07-22甘肅張掖:油菜花開扁都口
- 2025-07-22隴拍客丨祁連山下萬畝油菜花開引客來
西北(bei)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
微博(bo)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(hao)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