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甘肅慶陽南佐遺址
原標(biao)題:探訪甘肅慶陽南佐遺址
南佐遺址(zhi)位于甘肅省慶陽市(shi)西峰區(qu)(qu)南佐村(cun),為(wei)一(yi)處距今五(wu)千(qian)年(nian)(nian)左右的(de)仰韶晚期(qi)(qi)至廟底溝二期(qi)(qi)的(de)高等級(ji)大型聚落遺址(zhi)。近(jin)兩年(nian)(nian)自(zi)考古工作(zuo)者對(dui)(dui)該遺址(zhi)展開新一(yi)輪(lun)科學發(fa)掘工作(zuo)以來,先(xian)后揭示(shi)出我國同時(shi)期(qi)(qi)室內面(mian)積最大的(de)單體(ti)建筑、發(fa)現了制作(zuo)精(jing)湛的(de)陶(tao)器和(he)大量炭化(hua)水稻遺存等重要(yao)遺物遺跡(ji)。這些新發(fa)現在黃(huang)土高原(yuan)地區(qu)(qu)極為(wei)罕見,對(dui)(dui)于客觀(guan)認(ren)識(shi)黃(huang)河中(zhong)(zhong)游、黃(huang)土高原(yuan)尤其是(shi)隴東(dong)地區(qu)(qu)在中(zhong)(zhong)華(hua)文明(ming)(ming)起(qi)源和(he)形成過程中(zhong)(zhong)的(de)關鍵地位,對(dui)(dui)于實證中(zhong)(zhong)華(hua)五(wu)千(qian)多年(nian)(nian)文明(ming)(ming)史,具有重要(yao)的(de)意(yi)義。
日前,新華社記者走進正在發掘中的南(nan)佐遺址核(he)心區,一探這里的重要(yao)發現。

文物工(gong)作者對南佐遺址內出土的陶器進行修復(8月(yue)2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考古(gu)工(gong)作人員在南佐遺址(zhi)研究基(ji)地整理出(chu)土的大量陶片(8月(yue)2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(li)賀 攝

考古(gu)專家們在南佐遺(yi)址核心(xin)區大型(xing)宮殿(dian)建筑發掘(jue)現場考察(8月23日攝)。新華社(she)記(ji)者 李(li)賀 攝

考古工(gong)作人員在展示(shi)南(nan)佐遺址內出(chu)土的帶有蓋塞的彩陶小口細頸平(ping)底瓶(8月2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(zhe) 李賀 攝

南佐遺址聯合考(kao)古隊領隊、中(zhong)國人民大學歷(li)史學院考(kao)古文(wen)博系教授韓建(jian)業在遺址研究基(ji)地內展示出土(tu)的陶器(qi)(8月23日攝)。新(xin)華社記者 李(li)賀 攝

這是南佐遺址內出土的部(bu)分骨器(8月(yue)2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考古工(gong)作(zuo)人員在展示遺址內出土的箍(gu)白(bai)泥附加堆(dui)紋夾砂陶(tao)罐(8月25日攝(she)(she)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(she)(she)

蘭州大學資源環(huan)境學院的教師在南(nan)佐遺址核(he)心區大型宮殿(dian)建筑發掘現場進行(xing)植(zhi)物(wu)考古研究(8月(yue)23日攝(she)(she))。新(xin)華社記者 李賀 攝(she)(she)

來(lai)自西(xi)北工業大學文化遺產(chan)研究院的考古隊員(左一)在南佐遺址核(he)心區大型宮殿建(jian)筑發掘現場展(zhan)示以“白灰面”鋪(pu)就的灶臺(tai)遺跡(8月2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(zhe) 李賀 攝

南佐遺址(zhi)聯合考(kao)古隊領隊、中(zhong)國人民大(da)學歷史學院考(kao)古文(wen)博系教(jiao)授韓(han)建業在考(kao)察遺址(zhi)核心區內分(fen)布的大(da)型夯土(tu)臺(tai)情(qing)況(8月(yue)2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考古工作人員在展示南佐遺址內出土的白(bai)陶器(qi)殘片(8月(yue)23日攝(she))。新華社記(ji)者(zhe) 李賀 攝(she)

考古工作人(ren)員在展示南佐遺址內出土(tu)的(de)厚度為3-5毫米的(de)白陶器(qi)殘片(8月2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俯瞰(kan)南佐遺址(zhi)核心區大型宮(gong)殿(dian)建(jian)筑發掘(jue)現場(8月23日(ri)攝,無人(ren)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文物工作者對(dui)南佐遺址內出土(tu)的陶(tao)器進行修(xiu)復(8月25日攝(she))。新華(hua)社記者 李(li)賀

這是南佐(zuo)遺址內出土的(de)磚(zhuan)塊(8月23日攝(she))。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(she)

南佐遺(yi)址聯合考古隊領隊、中國人民大學(xue)歷史(shi)學(xue)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韓建業(ye)(右(you)一)在遺(yi)址發掘現場向(xiang)業(ye)內(nei)學(xue)者(zhe)介紹情況(8月23日(ri)攝(she))。新(xin)華社記(ji)者(zhe) 李賀 攝(she)

考(kao)古工作人員在南佐(zuo)遺(yi)址(zhi)研究基地整理出土的大量陶片(8月(yue)25日攝)。新(xin)華社記者 李賀 攝

來自甘肅省文物考(kao)古研究(jiu)所的考(kao)古隊員在南佐遺(yi)址核(he)心區大型宮(gong)殿建筑(zhu)發掘現場(chang)展(zhan)示炭(tan)化水稻遺(yi)存(8月23日攝(she))。新(xin)華(hua)社記者 李賀(he) 攝(she)

這是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境內(nei)董志塬上的南佐(zuo)遺址核(he)心(xin)區大型宮殿建筑(zhu)發(fa)掘現場(chang)(8月23日攝,無人(ren)機照(zhao)片)。新華(hua)社記者 李賀(he) 攝
- 2022-09-05把秦歷史文化研究與中華文明探源引向深入——“秦文化與中華文明探源”學術會議發言摘登
- 2022-09-02【隴拍客】蘭州榆中:山鄉之秋 蕎麥花開正濃艷
- 2022-09-01一封從未被打濕的錄取通知書……
- 2022-09-01絲綢之路與文明互鑒國際論壇在嘉峪關召開
西北(bei)角(jiao)
中(zhong)國甘肅(su)網微(wei)信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(jin)日(ri)頭條號(hao)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