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印記——中國珍貴文物影像志丨巧奪天工的國寶銅奔馬

 銅奔馬(2022年5月13日(ri)攝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(bin) 攝
馬(ma)(ma)兒(er)(er)如(ru)在空中(zhong)飛馳,一足踏上飛鳥(niao)的(de)剎(cha)那,飛鳥(niao)回首驚顧。細細觀之(zhi)(zhi),馬(ma)(ma)的(de)口、眼、鼻均張(zhang)開,鬃毛和(he)尾絲(si)后揚,令人(ren)仿若聽見馬(ma)(ma)兒(er)(er)奔騰(teng)的(de)嘶鳴和(he)風嘯聲,靜態的(de)青(qing)銅器充滿靈動之(zhi)(zhi)感。
它(ta)就是20世紀60年(nian)代在甘肅省武威市(shi)雷臺漢墓出土的國寶級(ji)文(wen)物——東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(ma),又稱“馬(ma)踏飛燕”“馬(ma)超龍雀”等。馬(ma)高(gao)34.5厘(li)米,長44.5厘(li)米,重7.15千克。1983年(nian)銅奔馬(ma)形(xing)象被確定(ding)為中國旅游標志。
銅奔(ben)馬(ma)馬(ma)身(shen)著(zhu)力點集中于(yu)超(chao)躡飛鳥的(de)一足之上(shang),既表現了奔(ben)馬(ma)騰躍于(yu)飛鳥之上(shang)時風馳(chi)電(dian)掣般的(de)速度,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(de)軀體以及展開的(de)雙翅,擴(kuo)大(da)了著(zhu)地面積,穩定了重(zhong)心,其造型完全符合(he)現代力學的(de)平衡(heng)原理。
“銅(tong)奔馬設計思(si)路超前,鑄造工藝考究,反映(ying)了漢代高超的科技水平,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。”甘肅(su)省博物館副館長、研究員(yuan)王(wang)琦說。
除了(le)力(li)學平(ping)衡原理,馬(ma)腿設計也獨具(ju)匠心。經過科學儀器檢測分析,銅(tong)奔(ben)馬(ma)鑄(zhu)造(zao)工藝(yi)為陶范鑄(zhu)造(zao)鑄(zhu)接法,工匠先鑄(zhu)馬(ma)身(shen),然后再與(yu)馬(ma)尾、馬(ma)腿、蹄下飛鳥等(deng)部件分別(bie)鑄(zhu)合,同時(shi)在(zai)馬(ma)腿內夾入專門制作的(de)鐵芯骨,之后澆注銅(tong)液鑄(zhu)成“鐵骨銅(tong)腿”。這大大加強(qiang)了(le)馬(ma)腿的(de)強(qiang)度(du)和支(zhi)撐力(li),使得(de)銅(tong)奔(ben)馬(ma)越千年而佇立(li)不倒。至今其右前蹄底(di)可(ke)見(jian)殘(can)留的(de)銹蝕(shi)鐵芯,馬(ma)臀上一左一右還有兩塊銹蝕(shi)鐵質墊片。
  斗(dou)轉星(xing)移(yi),歷(li)經兩千年的(de)(de)(de)時光,銅(tong)奔馬(ma)(ma)色(se)彩隨著青(qing)銅(tong)表面的(de)(de)(de)銹蝕而逐漸脫落(luo),化身為(wei)一(yi)匹(pi)“綠馬(ma)(ma)”,但這(zhe)顯(xian)(xian)然不是它(ta)的(de)(de)(de)原(yuan)貌。王琦說:“銅(tong)奔馬(ma)(ma)出土時,考古(gu)人(ren)員就發現(xian)它(ta)的(de)(de)(de)頭部和背部殘留有明顯(xian)(xian)的(de)(de)(de)彩繪痕(hen)跡(ji)。”
彩繪的銅奔馬(ma)是什(shen)么樣呢?《甘(gan)肅武威雷(lei)臺東漢墓(mu)清理簡報》介紹(shao)道,“從(cong)各部殘痕(hen)可以(yi)(yi)看出馬(ma)身上都用朱(zhu)、白(bai)(bai)、黑(hei)(hei)等(deng)(deng)色(se)加以(yi)(yi)涂繪,如(ru)口腔、鼻孔涂朱(zhu),牙涂白(bai)(bai),眼內周角(jiao)涂朱(zhu),眼珠(zhu)涂白(bai)(bai),黑(hei)(hei)墨(mo)點睛,并(bing)用墨(mo)線(xian)勾勒(le)唇(chun)、須(xu)、鼻、目、眉、鬃(zong)等(deng)(deng)處(chu),然(ran)后視部位施彩以(yi)(yi)增強神態(tai)之(zhi)生動(dong)效果,在(zai)馬(ma)腹鞍邊亦(yi)殘存(cun)有朱(zhu)、白(bai)(bai)彩繪痕(hen)。”
銅(tong)奔馬出(chu)土地雷臺漢(han)(han)墓是河(he)西(xi)地區發(fa)現(xian)的最大(da)的東漢(han)(han)墓葬之(zhi)一(yi)。關于雷臺漢(han)(han)墓建(jian)造年(nian)代(dai),考古發(fa)掘報告通(tong)過對墓中隨葬文(wen)物(wu)分析判斷,認為(wei)墓中文(wen)物(wu)大(da)都帶有東漢(han)(han)特點,而(er)且銅(tong)奔馬身上(shang)銘文(wen)“左騎千人”官(guan)名和“張掖(ye)縣”建(jian)制名稱都只(zhi)在東漢(han)(han)文(wen)獻中出(chu)現(xian)過,因此(ci),專家把雷臺墓建(jian)造年(nian)代(dai)定在東漢(han)(han)末年(nian)。
由(you)于墓葬(zang)中沒有(you)出土(tu)墓志銘,墓葬(zang)發(fa)(fa)現(xian)時已遭到(dao)人(ren)為破(po)壞(huai),導致資料殘缺,對判斷墓主人(ren)身份(fen)造(zao)成許多困難,這也是銅(tong)奔馬自發(fa)(fa)現(xian)以來,研究頗多卻塵埃(ai)未定的原因之一。
甘肅省博物館歷史部(bu)主(zhu)任王勇介紹,銅奔馬名聲遠(yuan)揚,關于它的(de)諸(zhu)多(duo)研(yan)究緊隨(sui)其后(hou):命名的(de)爭議(yi)、造型(xing)的(de)解讀、墓主(zhu)人(ren)身份(fen)的(de)推測、鑄(zhu)造工(gong)藝的(de)探討……迄(qi)今為止,研(yan)究不斷,許多(duo)爭議(yi)仍(reng)無定論。
“現(xian)在我們不斷(duan)借助科技手段對(dui)銅(tong)(tong)奔馬進行考古(gu)研究(jiu),作為(wei)中(zhong)國(guo)古(gu)代青銅(tong)(tong)藝術(shu)品中(zhong)的(de)罕見杰作,將來一定會有更多(duo)新的(de)研究(jiu)發現(xian)。”王琦說。

 銅奔(ben)馬(ma)(2023年10月(yue)27日(ri)攝)。新(xin)華社記(ji)者(zhe) 王毓國 攝

銅奔馬(ma)(2023年10月27日(ri)攝)。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(guo) 攝

  甘肅省博(bo)物館前矗立的銅奔馬(ma)雕(diao)塑(su)(2023年10月27日攝(she))。新華社記者(zhe) 王毓國 攝(she)

工作人(ren)員在甘肅省博(bo)物館展(zhan)廳內(nei)安放銅(tong)奔馬(2023年10月(yue)27日攝(she))。新華社記者 王毓(yu)國 攝(she)

銅奔(ben)馬(2023年(nian)10月(yue)27日攝(she))。新(xin)華社記者(zhe) 王毓國 攝(she)

銅奔馬局部(bu)(2023年10月27日攝)。新(xin)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

銅奔(ben)馬(2023年10月27日攝)。新華(hua)社記(ji)者(zhe) 王毓(yu)國(guo) 攝

銅奔馬(2023年(nian)10月27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(zhe) 王毓國(guo) 攝

銅奔馬(ma)(2023年(nian)10月27日攝(she))。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(she)

銅奔馬(2023年10月27日攝(she)(she))。新華(hua)社記者 王毓國 攝(she)(she)

銅奔馬(2023年10月27日攝(she))。新華(hua)社記(ji)者 王毓國 攝(she)

甘肅省博物(wu)館商店的銅奔馬(ma)咖啡(2022年5月13日攝(she))。新華社(she)記者(zhe) 陳斌 攝(she)

在甘(gan)肅省博物館文創商(shang)店拍攝的(de)(de)以銅奔馬(ma)為(wei)主題設計的(de)(de)“綠馬(ma)頭(tou)套(tao)”(2022年5月13日攝)。新華社記(ji)者(zhe) 陳(chen)斌 攝
- 2024-01-03馬家窯文化彩陶杯: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共飲此“杯”
- 2023-12-26紅色記憶丨長征途中毛澤東同志在甘肅的三十多個日夜
- 2023-12-26甘肅貢院文脈傳承:左宗棠艱難創立 是蘭州大學前身
- 2023-12-18簡牘書法 率意書寫即巔峰
西北(bei)角
中國甘肅網微(wei)信
微博甘肅(su)
學習強國(guo)
今日頭(tou)條號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