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中國行】手藝之光:和政竹柳編技藝的傳承發展
原標(biao)題(ti):【文化(hua)中國行】手藝(yi)(yi)之光:和政(zheng)竹柳編(bian)技藝(yi)(yi)的傳承發(fa)展

城關鎮教場(chang)村柳編(bian)展示間內各類精美的(de)柳編(bian)手工藝品。
新(xin)甘肅·甘肅日報(bao)記者 馬伊星
和政縣的(de)竹柳編技藝是臨夏(xia)州(zhou)的(de)州(zhou)級(ji)非物質(zhi)文(wen)化遺產。竹柳編織品的(de)用途十分廣泛,從農業生(sheng)產用具到家庭(ting)生(sheng)活(huo)用品,與(yu)群眾的(de)生(sheng)活(huo)密切相(xiang)關,已成為生(sheng)活(huo)的(de)一部分。
8月28日(ri),記者采訪了(le)(le)以柳(liu)編(bian)為(wei)主產業(ye)的城關鎮(zhen)教場(chang)村(cun)。73歲的董(dong)明已從事此(ci)業(ye)45年,“現在(zai)編(bian)竹子的少了(le)(le),基本都(dou)是編(bian)柳(liu)條(tiao)。”董(dong)明說。他習(xi)慣(guan)在(zai)地窖(當地人(ren)(ren)(ren)稱為(wei)窨子)里(li)編(bian)柳(liu)條(tiao),利于保濕。他幾乎每天都(dou)會編(bian)制出兩張柳(liu)編(bian),可以進一(yi)步制成生活(huo)用品或農具(ju)。村(cun)子里(li)能(neng)堅(jian)持下來(lai)這(zhe)種技藝的人(ren)(ren)(ren),如今(jin)只有4人(ren)(ren)(ren)。
62歲的(de)曹(cao)林(lin)是村(cun)中仍(reng)在從事此技藝(yi)的(de)四位老人(ren)之(zhi)一。“我從12歲開始(shi)(shi)跟(gen)隨父輩學習竹柳編(bian),起初是編(bian)制(zhi)(zhi)農具和生活用(yong)品(pin),后來開始(shi)(shi)編(bian)制(zhi)(zhi)手工(gong)(gong)藝(yi)品(pin)。”憑(ping)借(jie)著精湛的(de)技藝(yi),曹(cao)林(lin)被臨夏州及和政(zheng)縣評為“鄉土人(ren)才(cai)”和“鄉村(cun)工(gong)(gong)匠”。
柳(liu)條(tiao)柔(rou)軟(ruan)易彎、粗細均(jun)勻、色澤高雅、通過精心的設計,可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、造(zao)型美(mei)觀、輕便耐用的應用工藝品。其產品包括:柳(liu)條(tiao)箱(包)、飯籃(lan)、菜籃(lan)(圓、橢圓)、笊(zhao)籬、針線笸籮(luo)、炕席、葦箔等(deng)。
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,產品不斷創新,更(geng)多新穎、美觀經過創新設計的洗衣筐(kuang)、花盆套、野餐食具筐(kuang)、吊籃、燈(deng)罩、狗窩、貓窩、鳥巢等多種產品,在(zai)海外市(shi)場也(ye)備受關注。

地窖成了董明的“工(gong)作室(shi)”。

董明在挑選(xuan)柳條,他的(de)雙手樸素且具有(you)滄(cang)桑感。

董明正在編織柳條。

董明(ming)介紹著柳編(bian)成品。

曹林編織的嬰(ying)兒床。

曹林擦(ca)拭(shi)著“80歲”的(de)竹(zhu)柳編工(gong)藝書包(bao)。

柳編展示(shi)間內的歷史物件。
- 2024-08-27古史萃丨“葉落知秋”,落的是什么葉子?
- 2024-08-27“悟空”爆火!在甘肅,還有這些“猴孩兒”!
- 2024-08-27霍去病與甘肅
- 2024-08-23處暑時節話葡萄
西北(bei)角
中國甘肅(su)網微信
微(wei)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號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