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用竹簡與木牘講述絲路故事
簡牘(du)是一(yi)套完(wan)整涵蓋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、外交和社會(hui)生活等多領(ling)域的(de)(de)獨特話語體(ti)系,刻寫(xie)其上的(de)(de)有關(guan)戍(shu)卒、商賈等難見諸正史(shi)(shi)的(de)(de)悲(bei)歡離合,讓我們得(de)以從另一(yi)個視角窺見歷(li)史(shi)(shi)的(de)(de)細節
“萬物有所生,而(er)獨知(zhi)守其(qi)根。”薪火賡續間,簡(jian)牘為我們追尋“從何而(er)來”提供了(le)更(geng)多(duo)歷史支撐
中華文明講仁(ren)愛、重民本、守誠信(xin)、崇正義、尚和合(he)、求大(da)同的精神特質(zhi)和發展(zhan)形態,以文物為紐(niu)帶(dai)跨越時空,在現代生活中傳承延續
文(wen) |《瞭望》新聞周(zhou)刊記者 宋常青 何問 馬莎
“黃(huang)種小(xiao)石廿五(wu)石”“凡種小(xiao)石卌三石”,回望兩千多(duo)年(nian)前的漢代,新年(nian)伊始(shi),人們(men)在官府前排隊領取谷物種子,每領一人,官員(yuan)就記下一筆。
“奉,謹以瑯玕一(yi)(yi),致問春君,幸毋相忘”,邊(bian)塞苦寒,滿(man)腔柔情(qing)的士官用心(xin)為(wei)意中人準備(bei)了(le)一(yi)(yi)份寄托相思的禮物。
“……細身(shen),小頭,方面(mian),小髭,少須,身(shen)端直,初亡(wang)時(shi)黑幘”,這枚“全國通緝令”用19個字就大致勾(gou)勒出了一位古人的體貌(mao)特征。
在甘肅(su)簡(jian)(jian)牘博(bo)物館,3.9萬(wan)余(yu)枚漢代(dai)簡(jian)(jian)牘,如(ru)同記(ji)錄(lu)兩千(qian)(qian)多年前絲(si)路風物的(de)“存(cun)儲卡”,帶著歷史的(de)印記(ji)鋪陳(chen)在世(shi)人面前,無聲地訴說著那些(xie)有關(guan)春耕的(de)“儀式感”,那些(xie)穿越(yue)千(qian)(qian)年的(de)浪漫情(qing)誼,那些(xie)兵馬屯戍的(de)“烽煙(yan)氣(qi)”以及尋常百姓事。
中(zhong)華文(wen)(wen)明作為世界上(shang)唯一(yi)沒有(you)中(zhong)斷的古老文(wen)(wen)明,綿延數千年(nian)而不絕,文(wen)(wen)字記錄功不可沒。紙張面世之前(qian),古人用竹簡(jian)與木牘作為“寫本”,合(he)稱為“簡(jian)牘”。
尺寸之間,書寫(xie)風(feng)云塵煙。簡牘是(shi)一套完整(zheng)涵蓋政治、經濟(ji)、軍事、文化(hua)、外(wai)交和社會(hui)生活等多領域的獨特話語體系,刻寫(xie)其上(shang)的有關戍卒(zu)、商賈等難見(jian)諸正史(shi)的悲歡(huan)離合,讓我(wo)們得以從(cong)另(ling)一個視(shi)角窺見(jian)歷史(shi)的細節。
吉光片羽,折射(she)歷史(shi)清暉。在(zai)正史(shi)之外(wai),以文字為媒,簡牘(du)為數千年(nian)前中(zhong)華文明的繁榮(rong)興(xing)盛、中(zhong)華民(min)族(zu)的起伏悲歡以及中(zhong)外(wai)文明的持續、友好交流,提供了更(geng)(geng)豐富、更(geng)(geng)細致的實(shi)物佐(zuo)證。
方寸喚活千年風華
位于甘肅省西部的(de)(de)河西走(zou)廊(lang),形(xing)似長長的(de)(de)楔子,自東南向西北貫穿綠洲(zhou)與戈壁荒漠(mo)。漫步走(zou)廊(lang),恍(huang)惚之間,漢武帝遠征匈奴時戰(zhan)馬(ma)嘶吼、刀槍(qiang)碰撞的(de)(de)聲音仿佛猶在耳(er)畔。絲綢(chou)古道上駝鈴陣(zhen)陣(zhen)、羌笛悠揚,好似穿越千年聲聲作(zuo)響。
20世紀初,探(tan)險家(jia)斯(si)坦因(yin)第二次中亞探(tan)險時途(tu)經河西走(zou)(zou)廊。風吹沙走(zou)(zou),掩埋在荒漠深處的窄木片(pian)露出(chu)依(yi)稀可辨(bian)的墨書漢字。他在敦煌北部漢長城遺址沿線掘獲(huo)簡牘及殘片(pian)3000枚以上(shang)。
這(zhe)批被稱為(wei)“敦(dun)煌漢簡(jian)”的簡(jian)牘一經發現,震驚了中外學界。此后(hou),以河(he)西走(zou)廊(lang)為(wei)主(zhu)的“簡(jian)牘寶(bao)庫”,因(yin)漢代簡(jian)牘出土數量不斷增多引起(qi)世界矚目。
相關(guan)專家介紹,以新中國成立為界(jie),簡牘的發掘工作分為兩個階段。
1949年以前,簡牘集(ji)中(zhong)出土于甘(gan)肅省酒泉市金塔縣(xian)和(he)內(nei)蒙古自(zi)治區(qu)額(e)濟納旗轄區(qu)內(nei)的漢代長城烽燧遺址,記錄內(nei)容涉及漢代河西邊塞屯(tun)戍生活和(he)軍(jun)事塞防體系等(deng)方(fang)面。
其(qi)中最重(zhong)要的(de)發現(xian)之一(yi),是“居(ju)延漢(han)簡”。
1930年,由中國、瑞典等國科(ke)學家組成的西北科(ke)學考查團考古至漢代張掖郡居(ju)延(yan)邊塞遺(yi)(yi)址,一萬余(yu)枚(mei)漢簡(jian)重見(jian)天日(ri)。這(zhe)批(pi)被通稱為“居(ju)延(yan)漢簡(jian)”的簡(jian)牘文(wen)物,現存于(yu)臺灣(wan)“中研院”歷史語言研究所。1974年,居(ju)延(yan)遺(yi)(yi)址考古發掘中再次出土(tu)8000余(yu)枚(mei)“居(ju)延(yan)新簡(jian)”,文(wen)物年代跨度達200年之久(jiu)。
新中(zhong)國成(cheng)立后,除(chu)部分長城和邊(bian)塞遺(yi)(yi)址外,甘肅的(de)天水、武(wu)威、酒泉等(deng)多地的(de)古墓葬和古遺(yi)(yi)址均有簡(jian)牘出(chu)土。
在漢代長安至邊塞唯(wei)一可考(kao)的(de)驛站——懸(xuan)泉置遺址出土的(de)2萬余枚“懸(xuan)泉漢簡”,以(yi)郵驛、西域史料和民族關(guan)系方面(mian)的(de)材料為主,是研究絲(si)綢之(zhi)路迎來送往(wang)、中外(wai)交流(liu)歷史的(de)第一手資料。
甘肅(su)簡(jian)牘博(bo)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,百余年間甘肅(su)共出土(tu)簡(jian)牘文物6萬余枚,以漢(han)簡(jian)數(shu)量為巨(ju),占全國出土(tu)漢(han)簡(jian)八成(cheng)以上。
目前(qian),甘肅簡(jian)牘博物館集中保(bao)存了4萬多枚(mei)簡(jian)牘以及與(yu)其相伴出土的(de)1萬余件(jian)文物,其中漢(han)簡(jian)數量高達3.9萬余枚(mei)。
西北大學(xue)歷史(shi)學(xue)院教授(shou)王子今介紹(shao),河西漢(han)簡是漢(han)代(dai)出土文獻(xian)資料(liao)中發現最早、數量(liang)最豐富、整理(li)最完備、研(yan)究最充分的內容(rong),曾被王國(guo)維稱作20世紀最重要的文獻(xian)發現之一。
“簡牘作(zuo)為直接文字記錄的(de)載體,體現出的(de)第一手(shou)資料價(jia)值相比史學典籍更加真切具體。”王子今說。

甘肅簡(jian)牘博物館(guan)(guan)(guan)館(guan)(guan)(guan)藏簡(jian)牘文(wen)物 甘肅簡(jian)牘博物館(guan)(guan)(guan)供(gong)圖
片語言兩漢萬事(shi)
簡牘(du)細長,每一(yi)枚僅能(neng)容納(na)寥(liao)(liao)寥(liao)(liao)幾字。在漢代,簡牘(du)由官(guan)方(fang)統一(yi)制作,尺寸有(you)嚴格規定,標準的官(guan)方(fang)文(wen)書長23厘(li)(li)米(mi)(mi)、寬1.1厘(li)(li)米(mi)(mi)。
字(zi)雖短,傳遞的歷史細節卻生動(dong)豐滿(man)。
“粱(liang)米八斗……即米三石……羊二……酒二石……”,1973年出土于甘(gan)肅金塔縣境內漢代(dai)肩(jian)水金關(guan)遺址的《勞邊(bian)使者(zhe)過(guo)界中費(fei)》,記錄了(le)朝(chao)廷(ting)派遣慰問戍邊(bian)將士的官員(yuan)到(dao)達肩(jian)水候(hou)官之后,吃(chi)了(le)多(duo)少米、耗(hao)費(fei)多(duo)少鹽等一連串詳細數(shu)字。那么(me),接(jie)待(dai)費(fei)用誰(shui)出呢?
“AA制(zhi)。”朱建軍說,簡牘中記載(zai),此次(ci)接待(dai)一共花費了1470錢,肩(jian)水金關共有(you)27名官吏,每人約攤了55錢。
政治經(jing)濟、絲(si)(si)路貿易、詔書律(lv)令、仁(ren)孝之義、情誼往來……館藏(zang)于(yu)甘(gan)肅(su)簡(jian)(jian)牘(du)博物館的近(jin)4萬枚漢(han)簡(jian)(jian),就像一部記錄(lu)兩千年前漢(han)代(dai)絲(si)(si)綢之路的“百(bai)科全書”,內容極為豐富。
比(bi)如,尊老養老作為(wei)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在漢代已有明文(wen)政策規定。
甘肅省武威市(shi)磨咀子漢墓中,曾出土一封西漢宣帝時下發(fa)的(de)優待老年人(ren)(ren)詔(zhao)(zhao)書(shu)令。詔(zhao)(zhao)令顯(xian)示,70歲以上(shang)的(de)老人(ren)(ren)可享受“在(zai)馬路中間行(xing)走”“入市(shi)做生意不收稅”“進官衙不許阻攔(lan)”等多項優待。
此(ci)外,甘(gan)肅簡牘(du)博物(wu)館保存的諸多珍貴的私人簡帛(bo)書(shu)信,描繪了古人豐富、細膩的情(qing)感世界。
有(you)人(ren)(ren)生活(huo)窘(jiong)迫(po),為(wei)借(jie)褲子(zi)猶豫再三(san);有(you)人(ren)(ren)因戍(shu)邊不(bu)能探(tan)病家(jia)中父(fu)母(mu)而(er)寄情于書(shu)信;還有(you)人(ren)(ren)在敦煌戍(shu)邊值守,請(qing)朋友代為(wei)購買一雙“長尺二寸”(約合27厘米,相當(dang)于43碼)、質地如絲絹一樣柔軟且鞋(xie)底要厚、耐穿的牛皮鞋(xie)……
以(yi)簡牘為載體,這些歷史洪流中(zhong)的柔軟(ruan)瞬間歷千年而不(bu)泯(min),得以(yi)被(bei)現(xian)代(dai)人捕捉(zhuo)、共情(qing)。“一(yi)枚枚簡牘如同(tong)一(yi)臺臺放映機、留聲機,將歷史檔案一(yi)一(yi)播放。”甘(gan)肅簡牘博物館(guan)整理研(yan)究(jiu)部(bu)主任肖從禮(li)說。
朱建軍(jun)認為,數量(liang)眾多、內容豐(feng)富的甘肅簡牘文獻,是絲(si)綢之路(lu)上(shang)萬千故事的日常書(shu)寫,亦(yi)是秦(qin)漢時期政治、經濟、軍(jun)事、科技(ji)、文化、歷史、地理(li)的第一手資料,對研究絲(si)綢之路(lu)、研究中國古代史,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。
“漢代所塑造的(de)民族和文化精神,深深影(ying)響了后世政治文化的(de)發展。”甘肅簡牘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韓華說。
韓華介(jie)紹,正是由于漢代疆域(yu)的拓展和屯兵戍邊(bian)生產生活發展,中華文(wen)明思想(xiang)制(zhi)度、文(wen)化習慣、生活習俗(su)等,也隨著文(wen)書向更(geng)大(da)地域(yu)范圍傳播(bo)、輻射。比如(ru),西北(bei)地區曾出(chu)土(tu)大(da)量典籍簡(jian),朝(chao)鮮半島、日本(ben)等地也曾出(chu)土(tu)《論語》簡(jian),少數民族(zu)羌(qiang)人自愿冠(guan)以(yi)“牛”姓,稱自己為“牛羌(qiang)”。
展現絲路交流互鑒(jian)
敦,大也;煌,盛也。
兩千多年前,漢武(wu)帝(di)列武(wu)威(wei)、張掖、酒(jiu)泉(quan)、敦(dun)(dun)煌(huang)四(si)郡。敦(dun)(dun)煌(huang)之名,承載著古(gu)人對(dui)敦(dun)(dun)煌(huang)乃(nai)至整個(ge)河西走廊(lang)繁榮興盛的美好愿景。
自(zi)張騫“鑿空”西域始,中西方(fang)文(wen)明得(de)以(yi)貫(guan)通。自(zi)此,河西走廊不再(zai)孤(gu)寂。胡旋(xuan)樂舞(wu),駝隊往來。時至今日(ri),我(wo)們(men)仍可以(yi)從“張國臂(bei)掖,以(yi)通西域”“武(wu)功軍威”等郡名起源中,感(gan)受(shou)到(dao)當(dang)年之繁華(hua)。
敦煌是(shi)文明交流之路(lu)的重要中轉站。漢武帝時在(zai)此處設立的懸泉置,專司上傳下達、迎(ying)來(lai)送往。順(shun)著簡牘的歷史記載(zai)回溯,西(xi)域(yu)往事一幕(mu)幕(mu)重現:少則幾十人、多則數百(bai)人的使團隊伍受到悉心接待,“絲路(lu)暢通、西(xi)域(yu)安定、遠方來(lai)朝(chao)”。
“樓(lou)蘭王以下二百六(liu)十人(ren)當東傳車馬,皆當柱敦”,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一枚簡牘記錄(lu)了敦煌郡發文懸泉置,為(wei)東去長安的樓(lou)蘭王一行260余人(ren)準備接待車馬的情形。
另(ling)一枚簡(jian)牘記(ji)載道,懸泉(quan)置接待(dai)西域鄯(shan)善、且末(mo)、莎車(che)、于闐(tian)、皮山、疏勒(le)、渠勒(le)、精絕、扜彌等九個國(guo)(guo)家的(de)使者,他(ta)們一行34人(ren),分兩天到達。“各國(guo)(guo)同時(shi)出現在懸泉(quan)置,足以說明當(dang)時(shi)西域諸(zhu)國(guo)(guo)之間的(de)和諧(xie)關系。”肖(xiao)從禮說。
甘肅(su)省(sheng)文物考古研(yan)究所研(yan)究館員何(he)雙(shuang)全(quan)介紹(shao),從(cong)簡文資料(liao)看,驛站主要接待國內公(gong)務出差人員和(he)外國使(shi)者賓客兩(liang)類人,吃住行(xing)都有嚴格標準,體(ti)現了漢(han)帝國禮待外邊的大國風貌(mao)。
“簡(jian)牘是絲路往(wang)來(lai)與中(zhong)西交通的(de)實錄及(ji)見證。”朱建軍(jun)說,不同于史書記(ji)(ji)載,漢簡(jian)記(ji)(ji)錄更(geng)直接、更(geng)真(zhen)實,更(geng)有助于加深世界對中(zhong)華歷(li)史的(de)理解。
甘肅(su)簡(jian)牘博物館(guan)保存的(de)一批“里(li)程(cheng)簡(jian)”,翔實(shi)記載了從(cong)長(chang)安(an)出發到敦煌與居延地區的(de)通行驛置名稱(cheng),以及各(ge)地之間的(de)具體(ti)里(li)程(cheng)。借(jie)此,研究人員可以復原(yuan)出漢代長(chang)安(an)通往西域的(de)絲(si)綢之路的(de)具體(ti)走向。
“萬物(wu)有所生,而獨知守其根。”薪(xin)火賡(geng)續間,簡牘為我們追尋“從何而來”提(ti)供了更(geng)多歷史(shi)支撐。
肖從(cong)禮(li)表示,簡牘還(huan)記錄(lu)了部分(fen)中(zhong)亞(ya)、西亞(ya)游牧民族的歷史,為(wei)這些(xie)國家歷史研究提(ti)供重(zhong)要的實(shi)物(wu)證據,能夠成為(wei)對外(wai)文化交(jiao)流(liu)的橋梁(liang),助力“一帶一路”民心(xin)相(xiang)通(tong)。
一(yi)枚(mei)枚(mei)簡牘,生(sheng)動呈現出中華(hua)文明(ming)開(kai)放包容的(de)(de)一(yi)道道印記(ji)。跨越兩(liang)千年(nian),沉淀于方寸之間的(de)(de)人類文明(ming)交流互鑒的(de)(de)歷史(shi)底蘊,與“一(yi)帶(dai)一(yi)路”倡議的(de)(de)宏(hong)偉前(qian)景(jing)交相呼應,沿著共(gong)(gong)同發(fa)展、共(gong)(gong)同繁榮的(de)(de)道路奔向未來(lai)。
傳承延續中華文明(ming)精神特質
萬卷(juan)簡牘載文明,千年(nian)歷史昭(zhao)汗(han)青。
將(jiang)埋藏于(yu)地下的(de)(de)古代遺存發掘出土之后,如(ru)何將(jiang)塵封的(de)(de)歷史揭示出來,將(jiang)對它們的(de)(de)解讀和認識轉(zhuan)化為新的(de)(de)歷史知識?如(ru)何讓收藏在博物(wu)館(guan)里的(de)(de)文物(wu)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(de)(de)遺產(chan)、書寫在古籍里的(de)(de)文字(zi)“活(huo)起來”?
以簡(jian)牘(du)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(xin)性發展為(wei)目(mu)標(biao),簡(jian)牘(du)研(yan)究工作者們正(zheng)在積極探索。
“不侵隧長(chang)石野(ye),臈(la)(通臘(la))錢八十,十二月(yue)壬戌妻君寧取(qu),吞北隧長(chang)呂(lv)成……”出土(tu)于居延甲(jia)渠(qu)候官(guan)遺址的16枚木簡上,詳細記(ji)載了東漢初年,甲(jia)渠(qu)候官(guan)在臘(la)月(yue)給戍邊將士們發(fa)放臈(la)錢的情(qing)況。
“如漢簡(jian)記載,臘祭發放臈(la)錢標志著,漢代春節(jie)的(de)慶祝活動拉(la)開序(xu)幕。”肖從(cong)禮說。近年(nian)來,甘肅簡(jian)牘(du)博物館的(de)工作人員每逢春節(jie),都會帶領參觀者“穿越”至(zhi)兩千(qian)年(nian)前,探索“春天的(de)秘密”。
“謂禽(qin)獸六畜懷妊有胎者也,盡十二(er)月常(chang)禁(jin)”“四寸乃得以取(qu)魚,盡十一(yi)月常(chang)禁(jin)”……2022年6月5日,國際環境(jing)日。甘肅簡牘博(bo)物館與媒體積極(ji)合作,向全世界推送了“中國最早(zao)的《環境(jing)保護法》”。
在懸泉置一處房屋的(de)破碎(sui)墻面(mian)上,長222厘米、寬48厘米、共101行字的(de)《四時月令詔條》以(yi)律令形(xing)式(shi)逐條列(lie)出四時重要(yao)事項,將珍視生命(ming)萬物、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(de)理(li)念(nian)向來往(wang)的(de)多國使臣(chen)廣而告之。
“這(zhe)說明,從古至(zhi)今(jin),中(zhong)國(guo)都重視環(huan)境(jing)保護。”朱建軍(jun)說。
漢簡里的文(wen)字世界,讓當時文(wen)明興盛之(zhi)歷史(shi)、文(wen)化之(zhi)認同(tong)見諸實物(wu)。“中華文(wen)明講仁愛、重(zhong)民本、守誠(cheng)信(xin)、崇正義、尚(shang)和合、求(qiu)大同(tong)的精(jing)神特質和發展形態,以(yi)文(wen)物(wu)為紐(niu)帶跨越時空(kong),在現代生活中傳承延續。”朱建(jian)軍說(shuo)。
蒼茫的(de)(de)戈壁(bi)灘上,祁連山下的(de)(de)風(feng)沿著河西走廊吹過懸泉。供游客近距離“觸(chu)摸(mo)”歷(li)史的(de)(de)木棧道,勾勒(le)出(chu)彼時懸泉置的(de)(de)模樣(yang)。閉上眼,使團踏(ta)沙自西來(lai),駝鈴向東(dong)響(xiang)……歷(li)史宛(wan)若有回音(yin)。
“助力增強文化自(zi)信,厚植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,千年簡牘將煥發更(geng)大光彩。”甘肅省文物局(ju)局(ju)長(chang)程亮說。■
- 2022-09-01絲綢之路與文明互鑒國際論壇在嘉峪關召開
- 2022-08-26敦煌石窟藝術“綻放”香港
- 2022-08-25【敦煌文博會歷屆回顧】以文載道 敦行致遠 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會
- 2022-08-23敦煌文化立體傳播 絲路文明涌動不止
西(xi)北角(jiao)
中國甘肅網(wang)微信(xin)
微博甘肅
學(xue)習強(qiang)國
今日頭條號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