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旬老人廚房寫書意外走紅 用八斤手稿紀念母親
八旬老(lao)人廚房(fang)寫書意外走紅 用八斤手稿紀念母親(qin)
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5日電(記(ji)者 上(shang)官(guan)云)寫作、出書(shu)、接(jie)受(shou)采訪(fang)……楊本(ben)芬今(jin)年(nian)80歲了,最(zui)近(jin),因(yin)為(wei)新書(shu)《秋園(yuan)》的出版,她的生活(huo)開(kai)始有了一絲改變。
她不(bu)(bu)是(shi)職業作家,《秋園》是(shi)她出(chu)版的(de)第一(yi)本(ben)書。在(zai)豆瓣,不(bu)(bu)少讀者為(wei)其打出(chu)了四星甚至五星。這一(yi)切不(bu)(bu)在(zai)楊本(ben)芬預料中,到現(xian)在(zai)都覺得(de)“像在(zai)做(zuo)夢一(yi)樣”,她不(bu)(bu)是(shi)為(wei)出(chu)版與發表而(er)寫(xie),而(er)是(shi)想為(wei)逝去多年(nian)的(de)母親留下“活過的(de)證據(ju)”。
記錄母親的一生
就篇幅而(er)論,《秋園》的(de)故事不算長,它描述了(le)女主角秋園作為妻(qi)子、母(mu)親的(de)坎坷命運(yun)。

楊本(ben)芬(fen)。章紅供圖(tu)
秋園成婚后,隨丈(zhang)夫楊仁受定(ding)居湖(hu)南鄉村,丈(zhang)夫是個讀(du)書人,心地很善良,但最(zui)后在貧病(bing)交加中去世。
中年(nian)喪(sang)夫,秋(qiu)園咬(yao)著牙一個(ge)人撫(fu)養(yang)四個(ge)孩(hai)子,吃盡苦(ku)頭。她曾帶著孩(hai)子流落到湖北(bei),為了落腳(jiao),改(gai)嫁給當地一位喪(sang)偶的大隊書記(ji)。就在生活(huo)漸漸安(an)穩的時候,小兒子意(yi)外(wai)溺水身亡(wang)。
第二任丈(zhang)夫去(qu)世(shi)后(hou),已經年(nian)(nian)過六旬(xun)的秋園回到湖南(nan),在兩個兒(er)子(zi)的陪伴下度(du)過了(le)晚年(nian)(nian)最后(hou)的時(shi)光(guang)。八十(shi)九(jiu)歲那年(nian)(nian),秋園不小心摔了(le)一跤(jiao),髖骨骨折(zhe),兩個月后(hou)便離開(kai)了(le)人世(shi)。
“秋園的原型,就是我的媽媽梁秋芬。”寫這本書,楊本芬并不(bu)是想抱怨生活中(zhong)曾(ceng)有(you)過的磨難,而是希望(wang)留下母親在(zai)人世間來過的痕跡。
她在《秋園(yuan)》序言中寫道:“我知道《秋園(yuan)》講述的故事如同一(yi)滴水,最終(zhong)將匯入人類歷(li)史的長河。”
廚房里的寫作
這本紀念母親的小(xiao)說,很多內(nei)容是楊本芬在廚(chu)房里寫出來的。
“退休后,我到南(nan)京幫二女(nv)兒帶孩子,順便做做家(jia)(jia)務。”二女(nv)兒章紅是個(ge)作(zuo)家(jia)(jia),家(jia)(jia)里存(cun)著很多書。楊本(ben)芬(fen)不時會找出幾本(ben)看看,“我看到好(hao)多作(zuo)家(jia)(jia)寫他們的母親,就(jiu)想我也(ye)能寫啊。”
那時,她還不會用電腦,就(jiu)(jiu)在一摞白(bai)紙上(shang)開始了最初的(de)寫作。平時,楊本芬的(de)大(da)部分(fen)時間被做家務、照看孫(sun)女占據,所以,就(jiu)(jiu)在廚(chu)房里忙活時,見縫插針寫上(shang)幾行。
女兒家的(de)廚(chu)房是由一個封閉陽臺改造(zao)成的(de),不(bu)過(guo)四五平米(mi)大(da),再擱不(bu)下一張(zhang)寫(xie)字(zi)桌(zhuo)。楊本芬找(zhao)來一張(zhang)小板凳,坐在上面(mian),再拿(na)一張(zhang)高(gao)一點的(de)方凳當桌(zhuo)子,稿紙就鋪開在上面(mian)。
“我是個急性子,想起(qi)一個畫(hua)面就想馬上(shang)記下(xia)來(lai),鍋里燉(dun)著(zhu)(zhu)紅燒肉(rou)、煲著(zhu)(zhu)湯,我就趴在(zai)灶臺旁邊(bian)寫。”由于(yu)寫的都是親身經歷(li)過的事情(qing),楊本芬幾乎不存在(zai)寫作上(shang)的“瓶頸”。
超強(qiang)的記憶力(li)也幫(bang)了大忙,讓她在幾(ji)十(shi)年(nian)后仍能(neng)清楚地回(hui)憶起(qi)一些場景、細節,盡可能(neng)原汁原味還原當年(nian)的生活場景。

《秋園》。出(chu)版(ban)方(fang)供(gong)圖(tu)
要離開(kai)南京(jing)時,《秋園(yuan)》的(de)初(chu)稿基本完成了。出于好(hao)奇心,楊本芬順手(shou)稱了稱那一(yi)堆稿紙,足有(you)八(ba)斤重(zhong)。那里(li)面也有(you)她自己眼淚(lei)的(de)重(zhong)量(liang),“寫著(zhu)寫著(zhu)想(xiang)起媽(ma)媽(ma),我會忍(ren)不住地痛哭。”
第一讀者是女兒
在楊本芬寫書的(de)過程里,女兒章紅既是第一(yi)(yi)讀者,又充當了“編(bian)輯(ji)”的(de)角色。她(ta)把文稿(gao)一(yi)(yi)個(ge)字一(yi)(yi)個(ge)字敲到電腦里,又一(yi)(yi)章一(yi)(yi)章發在網絡論壇里,取名(ming)“媽媽的(de)回(hui)憶(yi)錄”。
人們對(dui)一個普通人的(de)經歷會有(you)興趣么?章紅說,結果(guo)是她沒想到的(de)——許多人追讀這個帖子,并且寫(xie)下動情的(de)留言(yan)。
在(zai)章紅眼(yan)中,母親楊(yang)本芬(fen)是(shi)個(ge)很老派的人,自(zi)謙,在(zai)意別人的感(gan)受,“媽(ma)媽(ma)對每個(ge)留言(yan)的人都充滿感(gan)激,她(ta)認為(wei)每條留言(yan)都應該回復(fu),否則就(jiu)是(shi)不禮貌,冷落了人家(jia)。”
看(kan)到女兒沒(mei)有那(nei)么多時間精力去(qu)一(yi)一(yi)回(hui)復,楊(yang)本芬決定“學電(dian)腦”,學會打字后,又讓(rang)女兒把上網的步驟一(yi)條條寫在紙上,自己(ji)一(yi)步步照做。當可以(yi)自己(ji)發(fa)帖(tie)和回(hui)復網友時,這種交(jiao)流給她帶來極大的快樂。
楊本芬曾(ceng)猜(cai)測過(guo)別人(ren)喜歡《秋園》的原因:我(wo)是個普通人(ren),我(wo)經歷(li)過(guo)的事(shi)情(qing),可能許(xu)(xu)許(xu)(xu)多人(ren)都經歷(li)過(guo),比較容易引起共鳴。
“我不覺得自己(ji)是(shi)個(ge)寫作者”
《秋園(yuan)》火了(le)以后,有不少媒(mei)體發來采訪(fang)邀約,楊本芬則幾(ji)乎每次(ci)都認真提到自(zi)己一輩子最大(da)的(de)遺(yi)憾,“沒能(neng)好(hao)好(hao)念(nian)書。”

楊本芬(右)和其母親。章紅供圖
她(ta)一(yi)(yi)生都渴望(wang)讀(du)書學習(xi)。但在很小的時候,就要和母親一(yi)(yi)起維持一(yi)(yi)個家庭(ting)的生計,幫著(zhu)縫衣服、納鞋底,帶弟(di)弟(di)妹妹。到11歲還沒能上學,看(kan)著(zhu)村子里同(tong)齡人去(qu)學校,心里跟貓(mao)抓一(yi)(yi)樣(yang)難受。
成年以后,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(jian)仍是在(zai)為生計掙扎(zha)。她做過許多活計:種田、切草藥、當工人……幾乎從(cong)未與文(wen)字(zi)有(you)過交(jiao)集。然而(er)讀(du)書的夢想(xiang)卻(que)從(cong)未泯滅(mie),在(zai)她生活的縣(xian)城,只要聽見誰(shui)手上有(you)一本小說(shuo),就一定(ding)想(xiang)方設法借來。
章紅(hong)記得,在他們(men)還很(hen)小的時(shi)候,楊本(ben)芬就說:“以(yi)后你們(men)要讀(du)大學。”后來,在楊本(ben)芬的堅持(chi)下,家里三個孩子都接(jie)受了高等教育。
“我(wo)不會(hui)(hui)打(da)撲克、打(da)麻將,就只愛看書寫東西。”有時候,楊本(ben)芬并不覺得自己是個寫作(zuo)者,但(dan)依然會(hui)(hui)繼續寫下(xia)去,“我(wo)在人世上的(de)(de)時間(jian)也不多了,就做點(dian)自己喜歡的(de)(de)事吧。”(完)
相關新聞
- 2020-08-26網絡時代還需要翻字典嗎?規范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
- 2020-08-26你用“耳朵”閱讀了嗎?
- 2020-08-26現實題材網文精品化還要邁過幾道坎
- 2020-08-24你用“耳朵”閱讀了嗎?
精彩推薦
- 平涼市崇信縣舉辦2020“ 古槐之戀”第三屆婚俗文化節暨集體婚禮
- 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 梯田譜寫一首“改天換地”壯歌
- 華家嶺梯田 甘肅新晉梯田打卡地
- 初秋時節去莊浪 看百萬畝梯田絕美風光
- 隴南康縣4景區恢復開放
- 隴南文縣:向險而行 他們守護災區生命通道
- 今年七夕 他們攜手奮戰在抗洪一線
- 甘青兩省高院領導調研指導西寧鐵路運輸法院工作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