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面團捏出“大千世界” 甘肅成州面塑保留“童年記憶”

8月31日(ri),甘(gan)肅省(sheng)非遺項目成州面(mian)塑(su)傳承(cheng)人安秋(qiu)平在用混有高(gao)(gao)粱、糯米的面(mian)泥(ni)制作面(mian)塑(su)作品。 高(gao)(gao)展(zhan) 攝
中新網蘭州9月6日電 (王牧雨 高展)水滸一(yi)(yi)百單八將、西游(you)記師徒四人、八仙過(guo)海、四大天王、杜甫、關(guan)公(gong)……一(yi)(yi)個個栩栩如生的神話歷史(shi)人物仿佛穿越了時空隧(sui)道(dao),出現在(zai)甘肅隴南市成(cheng)縣(xian)高旗村成(cheng)州面塑館(guan)。
“我(wo)們(men)小時(shi)候的玩具就是(shi)面塑(su)小人,有好多我(wo)現在還保存著。”成(cheng)州面塑(su)第五代傳承人安秋平說。
我國(guo)面塑的(de)(de)起源,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,宋代《夢粱錄》中曾記載把面塑用在春(chun)節、中秋(qiu)、端(duan)午(wu)以及(ji)結婚、祝壽等喜慶(qing)日子的(de)(de)場景。在成縣,當地人一直有制(zhi)作面塑的(de)(de)習俗,他們師從(cong)父輩,一代代相沿傳承(cheng)至今。

記者(右)現場體驗面塑制作過程(cheng)。 陳爭強 攝
制作面(mian)塑(su)的(de)主要材料是糯米粉、面(mian)粉以及防腐劑和(he)色素(su)。經過面(mian)塑(su)手藝人捏、搓、揉、搟、掀并(bing)借助工(gong)具切、刻、劃、點、壓(ya),一個個生動(dong)形(xing)象(xiang)、神態(tai)各(ge)異(yi)的(de)面(mian)塑(su)人物和(he)場景就被塑(su)造(zao)出來(lai),并(bing)能長期保存。
1980年出生在(zai)(zai)成縣城關鎮高旗村的(de)安秋(qiu)平(ping),打小(xiao)就跟(gen)著(zhu)當時(shi)專門(men)從事面(mian)塑(su)的(de)爺爺安世堂學習面(mian)塑(su)。安秋(qiu)平(ping)回(hui)憶說,在(zai)(zai)他小(xiao)時(shi)候,每(mei)天都會跟(gen)著(zhu)爺爺在(zai)(zai)校門(men)口或者(zhe)廟會門(men)口擺攤(tan)賣面(mian)塑(su),一個個栩栩如(ru)生的(de)面(mian)塑(su)小(xiao)人深受(shou)大人小(xiao)孩們的(de)喜歡。久而久之,耳(er)濡目染的(de)安秋(qiu)平(ping)也(ye)陷入到了面(mian)塑(su)里(li)的(de)“童話(hua)世界”。

圖(tu)為安(an)秋平正(zheng)在創作代表隴南(nan)文縣(xian)民俗的《白馬人》作品(pin)。 高展(zhan) 攝
初中(zhong)畢業(ye)后,一門(men)心思想繼承家傳面(mian)(mian)塑手(shou)藝(yi)的(de)(de)安秋平,進入成縣職業(ye)中(zhong)專烹飪班學習(xi)。他在(zai)面(mian)(mian)塑的(de)(de)選(xuan)料、上色和人物(wu)比例(li)、塑形等方面(mian)(mian)虛心求教,并繼承父輩面(mian)(mian)塑傳統(tong)技藝(yi),博(bo)取眾長,吸納和融會貫通,努力提高自己面(mian)(mian)塑制作水平。走上社會后,他遍訪(fang)全國面(mian)(mian)塑名家和各(ge)流(liu)派大師,學習(xi)他們的(de)(de)獨(du)到之(zhi)處。
他一邊(bian)學習一邊(bian)不斷(duan)摸索,既保持和(he)遵(zun)循傳統面塑技藝(yi)的(de)(de)色彩艷麗(li)、樸實自(zi)然,造型(xing)生動逼(bi)真,不失民間手工藝(yi)本性的(de)(de)特(te)(te)點,又(you)融(rong)入了(le)現代美(mei)學前衛大膽的(de)(de)特(te)(te)點,逐步形成(cheng)了(le)自(zi)己獨特(te)(te)的(de)(de)面塑風格(ge),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(de)(de)人的(de)(de)關注和(he)喜愛(ai)。
如今受經(jing)濟社(she)會發展因素的影響,曾經(jing)是當(dang)地孩(hai)子們唯一玩(wan)具的面(mian)(mian)塑(su)小人現在也被市(shi)面(mian)(mian)上(shang)層出不窮、品(pin)類繁多的各種(zhong)玩(wan)具取代。成州面(mian)(mian)塑(su)制作(zuo)過程繁瑣、耗時長、經(jing)濟收入低下的現實,讓村(cun)里(li)大(da)多數面(mian)(mian)塑(su)手(shou)藝(yi)人放棄面(mian)(mian)塑(su)制作(zuo)外出打工,只剩下安秋平一人還(huan)在堅持。
安秋平對(dui)面塑制作(zuo)樂(le)此不(bu)(bu)疲。他(ta)說:“成州面塑是(shi)老祖宗留下(xia)來(lai)的財富,我們(men)家世世代(dai)代(dai)都(dou)以(yi)此為(wei)生(sheng),我又是(shi)成州面塑第五(wu)代(dai)傳(chuan)承人,到我這里不(bu)(bu)能因為(wei)不(bu)(bu)賺錢(qian)就放棄,不(bu)(bu)僅(jin)要保護好它,還要將這門手藝傳(chuan)承下(xia)去。”

安秋平(ping)是成州面(mian)塑(su)第五代傳承(cheng)人,也(ye)是當地(di)唯一(yi)堅守(shou)面(mian)塑(su)制(zhi)作的人。 高展 攝(she)
值得欣慰的(de)(de)是(shi),2017年10月,成(cheng)州面(mian)(mian)塑(su)列(lie)入甘(gan)肅省第(di)四批非遺(yi)保護項(xiang)目(mu)。近期,安(an)秋平招(zhao)收了(le)好幾個弟子(zi)學(xue)習(xi)面(mian)(mian)塑(su)技藝。在(zai)非遺(yi)進校園的(de)(de)活動中,安(an)秋平也將(jiang)自己的(de)(de)面(mian)(mian)塑(su)手藝帶(dai)進了(le)孩子(zi)們(men)的(de)(de)世界。他積極參與非遺(yi)展(zhan)演活動,以期傳承和推介面(mian)(mian)塑(su)這項(xiang)古(gu)老的(de)(de)手工技藝,將(jiang)“童年記憶”一直保存下去。(完)
相關新聞
- 2021-09-06“寶藏”非遺:探索畫在馬勺和梭子上的臉譜
- 2021-06-28肅南:繡娘穿針引線“繡”非遺 活態傳承裕固族文化
- 2021-06-15敦煌古代端午習俗雅趣十足:操舟弄潮最熱鬧互贈團扇最文藝
- 2021-06-02西北憶舊說劃拳
精彩推薦
- 標準化讓“道地藥材”更地道——岷縣中藥材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
- 【蘭大新聞學子重走西北角】甘州古樂的起源和傳承:從散落民間到登上舞臺
- 【小康圓夢·看甘肅】禮縣蘋果 一張碩碩滿枝頭的“金名片”
- 隴南:打造平安“升級版” 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
- 【小康圓夢·看甘肅】碩果累累綴枝頭 隴南成縣核桃成村民“搖錢樹”
- 景中高速貨車側翻啤酒瓶碎一地 高速清障大隊緊急清理防扎胎
- 七里河小學教育集團舉行新生“開筆禮”
- 動畫 | 綠色為底 新城崛起 你不知道的蘭州新區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