絲線慢捻點綴生活
孫筱娜
她以針為筆,以線作色(se),書寫(xie)不(bu)一樣的(de)布藝人(ren)生——她,就是(shi)靈臺(tai)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(gong)布藝傳承人(ren)成玉(yu)琴。
從(cong)縫補到布藝,是生活的樣子,是時(shi)代的變遷。
走(zou)進(jin)成玉琴的(de)(de)工作(zuo)室,她正和學藝的(de)(de)伙伴姚小(xiao)紅制作(zuo)“鯉魚躍龍(long)門”,打(da)版、剪樣、縫制,針線在她的(de)(de)手(shou)指間自如穿梭,老粗布(bu)通(tong)過她靈動的(de)(de)雙(shuang)手(shou),被賦予了安(an)寧(ning)吉祥的(de)(de)寓意和生命力。
在(zai)成(cheng)玉琴家(jia)里(li),到處都是她創作完成(cheng)和正在(zai)創作的作品,電視柜上(shang)擺放著她制作的鮮花、盆栽(zai),沙發(fa)背(bei)景畫(hua)上(shang)掛著她編(bian)制的香囊,形態各(ge)異,既貼(tie)近生活,又反映(ying)現(xian)實,民俗味十足(zu)。
選料上乘,精工細作。成玉琴在傳統技藝上大(da)膽創新,為了追求心儀的布質(zhi)紋理,呈(cheng)現更好的產(chan)品(pin)效果,她自己更是(shi)動手染起了布。
工作(zuo)(zuo)臺上布置(zhi)出的(de)各色布藝(yi)鮮花、項鏈、耳墜(zhui)、胸(xiong)針、動物、香(xiang)包香(xiang)囊(nang),還有特意(yi)為春(chun)節(jie)設計出的(de)連(lian)年有余、鯉魚躍(yue)龍門、五福賀春(chun)……一件(jian)件(jian)制作(zuo)(zuo)精美的(de)布藝(yi)作(zuo)(zuo)品俏皮可愛(ai)、活靈活現。
從領(ling)悟(wu)傳統到創新選材,成(cheng)玉琴力求每一(yi)件(jian)作品針腳整(zheng)齊、配色清雅、自然生動,將自己美好(hao)的情感傾注到細針縫(feng)制(zhi)之中,一(yi)針一(yi)線將色彩(cai)點綴(zhui)于(yu)生活之中,讓陪(pei)伴在身邊的每個物件(jian)都(dou)有溫度。
她(ta)熱愛布藝,光陰在這(zhe)絲線慢捻間,走過(guo)了(le)二十多年。
為了將這份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弘揚(yang)下去,成(cheng)玉琴免(mian)費為布藝(yi)愛好者教授布藝(yi)制(zhi)作技術(shu)、參(can)加各類民俗藝(yi)術(shu)活(huo)動,向更多人推廣這項技藝(yi)。
看著一堆布(bu)料在成玉琴手(shou)中像變戲法一樣,變成了充滿靈動的布(bu)藝品(pin),這份(fen)喜歡便注入到了姚小紅(hong)的內心。退(tui)休以后(hou),有了閑暇時間的她便隨著成玉琴一起做起了手(shou)工(gong)布(bu)藝。
2022年,成(cheng)玉琴的手工布(bu)(bu)藝(yi)(yi)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an)名錄。她整理圖樣(yang),設計畫稿,制(zhi)作(zuo)(zuo)了一(yi)批批傳統布(bu)(bu)藝(yi)(yi)作(zuo)(zuo)品(pin),充分發揮布(bu)(bu)藝(yi)(yi)技(ji)巧。手工布(bu)(bu)藝(yi)(yi)歷(li)經時光淘(tao)洗,如(ru)今正走在(zai)春(chun)天里。
- 2024-03-13【溯源甘肅文化】走進大地灣遺址 史前文明的高地
- 2024-03-12臨夏鎮邊樓,解縉曾登高懷遠
- 2024-03-07臨洮有座“超然書院” “明代第一硬漢”楊繼盛在此寫下“鐵肩擔道義,辣手著文章”名聯
- 2024-03-07五泉山建筑群 遐邇聞名的隴上勝地
西北角
中國甘肅網微信(xin)
微博甘肅
學習強國
今日頭條(tiao)號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