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甘快看·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】張掖大佛寺:數字技術助力文物保護
中新網張掖10月19日電(記(ji)者 上官云)甘(gan)肅省張掖(ye)市(shi),是一(yi)座(zuo)頗(po)具(ju)文化底蘊(yun)的(de)城市(shi),這里有一(yi)座(zuo)馳名中外的(de)“大佛寺(si)”。張掖(ye)大佛寺(si)位于(yu)張掖(ye)市(shi)西(xi)南隅,也被外界稱為“西(xi)夏(xia)國寺(si)”,始(shi)建于(yu)西(xi)夏(xia)永安元(yuan)年(nian),是絲綢(chou)之(zhi)路上一(yi)處重要的(de)名勝古(gu)跡群。
這座古剎,是(shi)西夏時(shi)期的皇家佛教寺院(yuan),初名“迦葉(xie)如來寺”,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,亦稱“臥佛寺”,1996年被列(lie)為全國重點文(wen)物保(bao)護(hu)單位。

張掖(ye)大佛(fo)寺(si)。中新網(wang)記者(zhe)上官云(yun)攝
初見張掖大佛寺,許多人都會發出驚嘆。它的(de)整體建筑貫穿在一條東西走向的(de)中(zhong)軸線上(shang),左右配殿呈均衡對稱排列,現存古建筑包括山門、牌坊、臥(wo)佛殿、萬圣殿、藏(zang)經殿等(deng)等(deng)。
牌坊位于(yu)山門(men)之(zhi)后、正(zheng)殿之(zhi)前(qian),昂頭交錯(cuo),重檐疊彩(cai)。繼續前(qian)行,便能看到大(da)佛殿,殿身兩(liang)層樓閣、重檐歇山頂,殿門(men)兩(liang)側有佛經變故事磚雕(diao),造(zao)型精美。
走(zou)進(jin)大殿,能看到(dao)殿內(nei)正中塑釋迦牟尼木胎泥塑涅槃像(xiang),造像(xiang)身長34.5米,殿內(nei)南北兩側環(huan)塑十八羅漢像(xiang)。
甘(gan)肅張(zhang)掖大佛寺(si)文(wen)物研究所所長王康記得,由(you)于年代久遠,大佛寺(si)內(nei)建筑、雕塑、壁畫都遭(zao)受不同程度的破(po)損(sun),這座古剎經歷過不止一次修繕。
“大約(yue)是(shi)1987年(nian),地方政(zheng)府對(dui)大佛(fo)殿(dian)和其他(ta)建(jian)筑(zhu)進行(xing)了一(yi)次維修。”此外,他(ta)回憶,“在2005年(nian)至2007年(nian),我們按(an)照‘修舊如舊’的原則,對(dui)大佛(fo)寺進行(xing)了一(yi)次比較大的落(luo)架式維修。”

資料圖:圖為(wei)“西夏國(guo)寺”張(zhang)掖大佛(fo)(fo)寺大佛(fo)(fo)殿(dian)內(nei)的木胎(tai)泥塑臥佛(fo)(fo)。楊艷敏攝
除此之外,王(wang)康說(shuo),眼下還有一個“不(bu)可移(yi)動文物(wu)數字化保護項目”,就是對大(da)佛寺的(de)木構建筑(zhu)等進行全方位的(de)掃(sao)描,記錄相(xiang)關數據(ju)。這些工作做(zuo)完(wan)后(hou),大(da)佛殿和其他歷史建筑(zhu)的(de)信息就全部可以存儲了。
“下一(yi)步,我們(men)打(da)算利用一(yi)些(xie)掃描、測繪(hui)數(shu)據,在(zai)大佛(fo)寺里(li)建(jian)一(yi)個數(shu)字(zi)展廳,讓大家(jia)能夠(gou)了解一(yi)些(xie)無法(fa)直接看到(dao)的(de)(de)文(wen)物(wu)的(de)(de)信息。比(bi)如(ru)大殿二層的(de)(de)清代壁(bi)畫等等。”他介(jie)紹,也就是說,在(zai)保護文(wen)物(wu)之(zhi)余,通(tong)過數(shu)字(zi)化(hua)新技術(shu),讓大佛(fo)寺的(de)(de)歷史(shi)文(wen)化(hua)更加(jia)真實地呈現在(zai)公眾面前。
遇到游客(ke)時,王康經常(chang)會被問到這樣一些問題(ti)(ti):為什么臥(wo)佛(fo)是(shi)中(zhong)(zhong)空的(de)?曾經其中(zhong)(zhong)發現過哪些珍貴文物?隨著(zhu)數字化工(gong)作(zuo)的(de)推進,人們的(de)這些問題(ti)(ti),都(dou)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答。
如今人們(men)看到的(de)大(da)佛(fo)寺(si),素雅(ya)古樸、雄(xiong)渾大(da)氣。王康表示,大(da)佛(fo)寺(si)歷(li)經了千年時光,能夠保存至今,非常不容易,“我們(men)文物保護工作(zuo)者應該有這(zhe)份(fen)責任和(he)擔(dan)當,繼(ji)續做好工作(zuo),讓中國的(de)歷(li)史文化遺(yi)產(chan)更好地傳承下去。”(完)
- 2024-10-21【甘快看·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】天梯山石窟:因何被譽為“石窟鼻祖”?
- 2024-10-12甘肅多家博物館榮登2023年度國家一級博物館傳播力榜單前列
- 2024-09-27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|每日鑒賞·甘肅麥積山石窟
- 2024-09-23【聚焦文博會】探索非遺保護新路徑——“非遺保護的創新實踐與國際合作”論壇側記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