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涼有座“備戰橋”
姚禛


左圖為(wei)改造后的備戰橋,右圖為(wei)昔日涇河(he)沿岸群眾(zhong)搭建簡易木(mu)橋過河(he)的畫面。 (崆峒區(qu)檔(dang)案館供圖)
平涼(liang)城西郊(jiao)虎山腳下,通(tong)往崆峒區白廟塬的省道(dao)S216線上,有一座(zuo)橫跨(kua)涇河的南北走向(xiang)大橋,它有一個當(dang)時在全國(guo)各(ge)地通(tong)用的名字(zi):戰(zhan)備橋,當(dang)地人稱為(wei)“備戰(zhan)橋”。這座(zuo)修建于(yu)“備戰(zhan)、備荒,為(wei)人民”這樣一個特定時期的橋梁,至今(jin)仍然通(tong)行無阻。
從現有資(zi)料查考,這座“戰備橋(qiao)”,官方名稱“柳湖橋(qiao)”,1971年(nian)11月(yue)(yue)(yue)正式開工建設,1972年(nian)11月(yue)(yue)(yue)建成,時(shi)為5孔(kong)跨徑30米(mi)的(de)石臺(tai)墩鋼筋混(hun)凝土(tu)雙曲(qu)拱橋(qiao),全(quan)長178.8米(mi),建成僅僅半(ban)年(nian)后的(de)1973年(nian)4月(yue)(yue)(yue)27日(ri)晚被洪水沖(chong)毀(hui)。1973年(nian)7月(yue)(yue)(yue),原省交(jiao)通(tong)郵(you)政局決定重建。1974年(nian)11月(yue)(yue)(yue)開工,1977年(nian)4月(yue)(yue)(yue)竣工,為6孔(kong)跨徑35.7米(mi)的(de)石臺(tai)墩鋼筋混(hun)凝土(tu)雙曲(qu)拱橋(qiao),全(quan)長214.4米(mi)、寬10米(mi),1977年(nian)11月(yue)(yue)(yue)5日(ri)通(tong)車至今(jin)。后又延跨涇河(he)南、北路,新修了(le)匝道、護坡堤。
從重(zhong)建的1974年11月算(suan)起,至今半個世紀過去了,雖歷經洪水沖刷(shua)和車輛碾壓,但仍暢通如故。
2020年6月(yue)以來,為安全考慮,除(chu)禁(jin)止20噸以上大(da)貨車通行外,其余各式(shi)車輛(liang)和行人均可正常行駛,橋梁原有的(de)護(hu)欄依然牢固如初,加(jia)上濃(nong)濃(nong)的(de)年味燈帶,美麗的(de)平(ping)涼城因(yin)為有這座橋而(er)變得交通順暢(chang),這座橋也成(cheng)為平(ping)涼城里一道靚(jing)麗的(de)風景線。
- 2024-06-24海峽兩岸緣系西王母文化
- 2024-06-20楹聯里的秦州記憶
- 2024-06-07端午記憶
- 2024-06-04【重推】一部內容厚重的地方民俗志






